根据广东首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改编的同名话剧昨晚公演
本报记者 李丽
昨晚,话剧《白门柳》在广州友谊剧院公演。这是广东首部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第一次以话剧形式与观众见面。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观众仿佛亲历
了一番风起云涌的历史巨变,亲睹了一场才士佳人的悲欢离合。
观众感叹场面大
“春光!早又来秦淮河上。花街柳巷,蜂蝶过眼忙。慢思量,谁是真情郎……”演出一开场,观众便被《白门柳》精致的舞美震住了。整个观众席的左侧走廊被改造成江南秦淮河岸,人们在青石板上走路,在茶馆喝茶,在水边浣洗……而正对着观众的舞台,竟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秦淮河,才名远播的“秦淮八艳”柳如是和董小宛便在“河”上的画舫惊艳登场。“悲凉!转眼里花败柳黄。人流落空守故乡,生死阅尽沧桑。把冷眼看破兴亡!”明清易代,钱谦益、黄宗羲、阮大铖、史可法等文人政客和柳如是、顾眉、董小宛等秦淮名妓,在历史的三岔路口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舞台设计真好看,演员也演得好!”不少观众看后都这么赞叹。在电台工作的梁先生散场后说:“这样的大场面,真的让我有一种亲历历史的感觉,很震撼。”对原著的改编却是一些观众争论的焦点。一位自称看过原著的谭先生评论:“跟原著的大部头相比,话剧的表现力毕竟是薄弱了。有些人物的内心交代不够清楚,比如柳如是的跳河就显得有些突兀。”如何成功将一部巨著“缩水”?一位姓戴的小姐建议:“我看过电影《魔戒》和它的原著,导演为了体现原著的精神,甚至将很多重要情节和人物都省略了。这种做法《白门柳》是否可以借鉴———集中体现钱柳二人,淡化其他人物?”
“有思考的空间”则是很多观众认为自己在看完话剧《白门柳》后得到的最大收获。在电台工作的梁先生说:“它的意义见仁见智。带给我的思考我一会儿还说不清楚,得回头慢慢体味。”
刘斯奋连说“不容易”
“将原本13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如今2小时40分钟的话剧,真是不容易!”小说《白门柳》的作者、著名作家刘斯奋昨晚也出现在观众席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话剧《白门柳》创作者的敬意。他说,自己的《白门柳》是一部历史小说,而非戏说文章,再加上个中人物线索复杂,要把它搬上舞台还真是一件难事。“编导花了不少心思———据我所知,光剧本创作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对这部话剧,刘斯奋的评价是“整体来说相当棒、相当有冲击力的一部大制作”,“无论是舞台设置还是音乐创作都显得很有气魄,其中将整个舞台延伸至观众席侧面的做法,在话剧史上也是第一次见到。此外,故事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也比较到位”。他尤其赞赏编导选取情节时的匠心独具。“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相当复杂,话剧表现起来很不容易。编导将一些大场景简化处理,或赋予一些小细节以大意义。前者如表现‘扬州十日’时,编导略去了战争屠杀场面,而代之以一个守城民众的集体造型;后者则如表现宏光王朝的腐败,可举的例子数不胜数,编导却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钱谦益奉命捉蛤蟆,用一段蛤蟆舞就把该表现的都表现了,还显得很有说服力……”演员的表演同样让刘斯奋赞叹,“钱谦益、柳如是、阮大铖甚至宏光皇帝,都演得到位出采。”
“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没有缺点。”对这部由自己作品改编成的话剧,刘斯奋同样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语言上能否更通俗一些,不要那么‘文’。因为书是靠看的,看不懂可以查字典;话剧则是靠听的,如果语言太书面,多少会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刘斯奋说,“这是一部很有潜力的话剧,再打磨打磨,它将焕发更多的光彩。”
“这是一部史诗剧,而不是通俗剧。”谈到《白门柳》的受众时刘斯奋说,“它表现的社会大转变时期对文化的守护和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态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时代意义,所以文化修养稍高的观众可能更能接受一些。”《白门柳》究竟想告诉观众什么?刘斯奋说:“跟原著一样,这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文本。它没有强烈的褒贬倾向,不会企图告诉观众什么道理,而只是用一种严肃而客观的态度,将历史和历史人物一一展现出来。至于个中的是非好坏,则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