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吉布森的新片《耶稣受难记》在许多国家上演,片中对耶稣受难充满血腥的表现,引起不小争议。自古至今,众多艺术家都尝试以各种形式表现耶稣受难的故事,17世纪德国作曲家许茨的《马太受难乐》成为其最早的清唱剧版。一个世纪后,巴赫的同名清唱剧是此类题材作品之冠。
受难乐是巴洛克清唱剧的重要形式,内容是对耶稣受难的描述。巴赫一生作有4部受
难乐,取材自《圣经》的《马太》《约翰》《路加》《马可》4部福音书,现流传后世者仅两部。《马太受难乐》是最宏伟的一部,乃巴赫的巅峰之作,有史诗般的气质,感情深沉而宁静。
受难乐的人物包括耶稣、犹大、本丢.彼拉多及其妻、大祭司、两个圣徒和一个讲述者,共两部分、78曲。以宣叙调做叙述,咏叹调抒发感情,合唱表现圣徒的情感世界。第一部分讲述因犹大的出卖,耶稣被大祭司抓到,巡抚本丢.彼拉多宣判其死刑,而耶稣誓死不改信念,众人各怀矛盾情感;第二部分表现耶稣被钉于十字架和他的升天,及众人对他的怀念。
开篇合唱徐缓沉重,预示一个悲伤故事的开始。咏叹调多以恰当的器乐相衬。如第47曲,小提琴引出一个哀伤黯然的旋律,如流水不绝,女中音以这一旋律吟咏悲情之歌,二者呼应,动人心扉。第58曲,长笛缥缈幽咽,女高音歌声发自天籁,两相辉映,悲伤但神圣。第61曲,弦乐合奏与女中音相交替,情思随之涌现,绵绵不绝。受难乐的合唱千变万化,由同一旋律演变出的合唱适时地再现,使整部作品的情感被紧密联系起来。结尾的合唱是一首令人动容的悲歌,歌声摇曳,感天动地,是对耶稣的怀念和赞颂。
巴赫虽一向以宗教作曲家闻名,但他那凝重的音乐,总是饱含人世冷暖,这反而使之更接近世俗的沉重。《马太受难乐》即如此,尽管题材是宗教的,但情感却全属尘世。巴赫的伟大不在于他对上帝如何虔诚,而在于其性灵世界深蕴的广博思想和深邃情感。
在此要特别提到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执导的名片《马太福音》,这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在多处恰当使用了《马太受难乐》中的旋律,与巴赫的音乐精神形成共鸣,我相信它会对人们聆听巴赫有所启示。
《马太受难乐》的版本很多,被称为巴赫权威的德国指挥家里希特,在上世纪50年代末指挥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录制的这部受难乐,一向备受推崇。它可比做一座丰碑,上面铭刻着耶稣不朽的名字,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依旧是最值得推荐的版本之一(片号:DG463635-2)。李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