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场一枝独秀是喜是忧?
二人转:大紫后面显苍白
前几日,上海来了几个朋友,记者去机场接机,他们开口第一句话居然是:“今晚带我们去看看二人转吧?”记者诧异,难道二人转已经成了东北的第一标志?不可否认的,
通过三年前本报与赵本山联手策划的“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的成功举办,濒临灭亡的二人转已经走出低谷,成为沈阳演出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艺术,能够真正让老百姓从口袋里掏钱出来看戏,这恐怕也是其他艺术无法做到的。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除了二人转,沈阳似乎鲜见其他演出形式,评剧、京剧、话剧都只是叫好不叫座,二人转俨然在演出市场上一枝独秀,很多人甚至将它看成东北文化的代表,东北文化只剩下二人转了吗?它的火爆究竟是东北文化的繁荣还是没落呢?其实,与记者一样,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集合省、市各大院团之力推出“七彩夏风咏振兴———省直暨沈阳市舞台艺术展演季”。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二人转复兴与繁荣的见证人,他们对二人转今后的发展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人物:小泥
身份: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组织者
观点:二人转不能只靠赵本山
作为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的组织者,看到自己从危亡之刻扶植起的艺术有今天的繁荣,他说自己是由衷的高兴:“二人转走到今天不容易,当时我们所付出的辛苦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媒体还是赵老师都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二人转是东北文化根上的艺术,他是大众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才能这样受欢迎,但是二人转一枝独秀的状况是不完全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对于艺术的需求应该是多样的。在上海和北京,芭蕾、舞台剧、音乐会等演出形式就是同时存在的,给人以多种选择,这才是成熟有序的演出市场,沈阳可能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媒体,三年前,我们扶植了一门濒临灭亡的艺术,三年后,我们更该关注的是这条路该怎样走,这绝对不是借赵本山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是靠东北一亿多老百姓和演员共同维护的,而我们更该清楚地认识到,东北不能没有二人转,但如果只剩下二人转那将是种悲哀。”
人物:黄继荣
身份:和平影剧院经理
观点:二人转的危机在于没有创新
三年前,和平影剧院是第一家演二人转的剧场,如今它已经是沈阳最火的二人转剧场,每天限时限量地卖票,每天几乎都是爆满,按理说,经营这样一家剧场,他们应该感谢二人转才对,可黄继荣经理却认为,二人转的火爆不能算是演出市场的繁荣,如果只有二人转那演出市场就太苍白了,但是现在人们是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二人转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能给人带来欢乐,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至于二人转的危机,我认为就是缺乏创新,有的演员从三年前就演这些节目,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演员没有新剧本,只能靠模仿和绝活来赢得观众,如果说现在二人转还算火爆的话,靠的是赵本山个人魅力和《刘老根》、《马大帅》对二人转的推广,其实最重要的是丰富演员自身文化水平,有能力创作新作品面对观众。
人物:张先生
身份:辽宁某院团市场推广
观点:二人转要做蜡烛而不是流星
张先生不愿意透露姓名,毕竟他属于高雅艺术那堆的,他怕人家说他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记者也就不为难他。张先生对二人转没有任何排斥,反倒觉得这是东北民俗文化,是值得珍惜的难得的区域文化的代表,但他也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二人转很容易成为炫目的、稍纵即逝的流星,闪过之后就一片漆黑,它更该像蜡烛一样,虽然微弱却能始终燃烧。“现在一提起二人转,恨不得让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接受它,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和人的欣赏水平和文化修养不同,每种艺术都有完美及不完美性,如果总是将发展二人转放在嘴边就容易露怯,我们都有审美疲劳吗!”张先生觉得二人转的一枝独秀是不正常的,对于开展的演出季的活动他觉得是文化的一种复兴,终于可以让高雅艺术走近了大众。(主任记者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