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鲍勃-迪伦与金庸的相遇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00:37 新京报

  新近出版的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最末一句话是:毛的诗,就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那种精神。这句话对于金庸和鲍勃-迪伦同样适用。

  “我曾听到一个人在忍受饥饿,/我还曾听到许多人在豪饮作乐,/我曾听到了一个诗人抗议的歌声,/但那人已葬身于阴沟之中,/我曾听到一个小丑在路上呐喊,/噢,大雨,
三星送你双人雅典游!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年度创业好项目排行榜 OLAY洁面乳免费试用!
大雨,大雨/那可怕的大雨,即将来临!”(英文原文略)以上歌词节选自鲍勃·迪伦(BobDylan)的歌《大雨将至》(Ahard rainsgonnafall)。一年前北京的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出于逃避现实的需要,我坐在一间小黑屋的电脑前,连着几天看电子版金庸全集,听MP3版鲍勃·迪伦。这种偶然的搭配竟造就了飘然欲仙的快感,完全是金圣叹所谓花生和豆腐搭配能吃出烤鸭味的体验。屋外阴沉沉的,雷声隆隆,屋内只有电脑屏幕的微光,我忘乎所以,几乎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听《大雨将至》的时候,看的正是《飞狐外传》。这部小说恰恰也是以“大雨”开始的:在商家堡的大雨中上演两代人的爱恨情仇。这是一部伤心的小说,大概是金庸小说里最伤心的一部。慈悲如金庸往往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部小说恰恰相反,一个预设的“三角恋”的故事到最后竟成了“竹篮打水两头空”。歌声里充满着痛苦、激情、杀戮,小说也一样,泥浆四溅,泪飞顿作倾盆雨。《飞狐外传》作于1961-1962年,《大雨将至》作于1962年,它们似乎是时光在不同地点撒下的同一颗种子。金庸,生于1924年的中国人,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的美国人,他们是否见过面我不得而知,但我确切地知道,在2003年的小黑屋里,在我的牵扯下,他们相遇且心心相印。

  在这张名为《The Best of Bob Dylan》的专辑里,令人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大雨将至》,也不是《Iwantyou》、《Notdarkyet》,而是一首名为“飓风”(《HURRICANE》)的歌。这首歌是鲍勃-迪伦1975年为鲁本-卡特尔(ReubenGarter)被非法监禁而作(鲁本·卡特尔冤案的详细情况可参看1999年的美国电影《飓风》)。在对歌词大意不甚了了的情况下,我被这首歌的东方情调撼动了,那缠绵、嘶哑、透着创痛的配乐和歌声似乎是专门为《飞狐外传》而作。人们通常认为,这一阶段鲍勃-迪伦已经从“激情似火”转到“柔情似水”,《HURRICANE》里的柔肠百结、芳心寸断恰恰为胡斐、袁紫衣、程灵素的“孽爱伤痕”做了最好的注脚。“紫罗衫动红烛移”,七个字在歌声里卷曲地飘动。

  有《飓风》这样的歌在,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通常认为1970年以后的鲍勃-迪伦是在走下坡路。他的歌声里的痛苦不再是控诉,而是倾诉,但那种像大海一样汹涌的痛苦的激情仍然是他深厚的背景。通常被人们当作“消遣小道”的金庸小说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容纳着痛苦的大海一样的东西。它和鲍勃·迪伦的歌同样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并不是偶然的。新近出版的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最末一句话是:毛的诗,就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痛苦的、无法平息的那种精神。这句话对于金庸和鲍勃-迪伦同样适用。那是红色风暴的年代,不光是鲍勃-迪伦的歌,还有金庸的那些充满痛苦的激情的看似与时代毫不相关的东西也是时代浪涛的回响。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