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期待让电影纪录片重振雄风
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为人们摸顶祈福;浑厚粗犷的嗓音吟诵祈祷吉祥和平的佛经;悠扬动听、带有强烈西藏风韵的玄妙音乐;雪域高原壮丽的人文风景;巍峨神秘又庄严的古老宫殿;再加上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娓娓讲述他那不平凡的经历……这就是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在北京电影院首次公映时的动人一幕。
这部历时5年、运用实拍手法完成的纪录大片,从5月28日起在北京和西藏两地同步公映,并将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映。据了解,这部纪录大片是迄今为止我国惟一一部反映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电影纪录片。长达90分钟的影片一改近年来出品的纪录片简单地运用历史资料汇编而成的模式,运用实拍的手法,通过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多年的喇嘛的独特视角,以自述的方式反映了布达拉宫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西藏的独特人文景观。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股份公司、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耗费巨资摄制的这部影片,以13岁就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喇嘛强巴格桑60年来的经历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充满人性化的历史。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了布达拉宫建造的恢宏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影片中所有的音乐均专门为纪录片原创,既有西藏风格,又带有恢宏气势。古老宫殿的悠长历史,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风景和优美的民族音乐,再加上一位喇嘛沧桑的命运故事,通过电影化的语言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藏民族文化的神奇魅力得以尽情展示。
《布达拉宫》和去年引进的纪录大片《迁徙的鸟》以及纪录片《德拉姆》被业界称为纪录片“三驾马车”,将掀起新一轮电影纪录片走进影院的热潮。虽然近些年纪录片在影院较少见其踪影,但我国大众对电影纪录片并不陌生,尤其在前电视时代,露天或者电影院银幕放映故事片前,少不了要看上几部纪录短片,纪录片成为那个时代我们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口。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纪录片转向电视领域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个时期纪录片在题材上有两个显著的分支,一种以人文历史题材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纪录片,像最早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另一种纪录片则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凡人小事,通过对这些平常生活的纪录来展示人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版面的《生活空间》栏目追求的目标,变成了大众理解的纪录片的代名词。
在电视时代崛起的背景下,电影纪录片伴随着电影生产和销售日益不景气而逐渐在影院偃旗息鼓。如何让纪录片能够真正进入主流,使对历史、人文的探索和关注的大制作走进影院,进而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是许多纪录片工作者一直思考,甚至梦寐以求的目标。“好的纪录片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人文价值,当未来人们想了解今天的历史与文化,最直观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纪录片。”作为最早参与纪录片运动的一员,纪录片《布达拉宫》导演陈真认为电影纪录片在我国有着很深厚的基础,一方面人们习惯于纪录片的生存方式;一方面由于DV的产生,纪录片的百姓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当前,随着近些年欧美大片进军我国电影市场,贺岁年的大行其道,电影市场正面临着新的复苏。这为纪录片走进市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陈真认为,电影纪录片的发展,从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加市场化的问题,树立更多地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曲高和寡,自我迷恋的创作风格应该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处理好纪录片的投资运作方式,改变纪录片拍摄通常血本无归的定势格局。“中国电影在国际得奖最多的还属纪录片,相信纪录片能够真正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一个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