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科班“海归”第一人孙瑜生于重庆,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父亲是一位颇具才学的前清举人,年少时随研究历史的父亲游遍名山大川,见多识广。1914年孙瑜入南开中学,与少年周恩来曾同学四年,当时周恩来在学校编演《一元钱》进步话剧,孙瑜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清华大学文学系就读时,孙瑜开始迷恋上电影。1923年他赴美留学,先在威斯康星大学研习文学戏剧,学位论文是《论英译李白诗歌》,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电影编剧和导演,在纽约摄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影、洗印和剪接。
1926年孙瑜学成回国,作为中国在西方系统学习过戏剧电影的第一人,他于1927年被长城公司聘为编导,进入影界。
由武侠片开始创作路孙瑜的处女作是1928年为“长城”拍摄的《渔叉怪杰》,描写了两个渔民的生死之交,随后孙瑜转入“民新”,编导了另一部武侠片《风流剑客》,在武侠片风靡的年代里,有着自己的叙事理想的孙瑜拍摄的这两部影片却“悲壮孤高”、清新脱俗。
“联华”成立之后,孙瑜的导演才能得到了展现的机会,“联华”成立之初的两部卖座影片《故都春梦》和《野草闲花》均出自孙瑜之手。自1933年起他所编导的《小玩意》、《体育皇后》尤其是《大路》,写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抗战时期他还拍摄过一部反映空军生活的电影《长空万里》。
接受“诗人”的桂冠在同期电影创作中现实主义风格居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孙瑜影片中浪漫的诗情独树一帜。
对于自己这一创作特色,孙瑜在写于1934年的《我可以接受这“诗人的桂冠”吗》一文中做过阐释:“假如那是一顶老是仰着头对着天空,闭着眼睛唱着‘花呀’‘月呀’‘爱人呀’来欺骗自己,麻醉别人的所谓‘爱美诗人’的桂冠,我是一定不敢领受的。但是,假如那一项桂冠是预备赐给一个‘理想诗人’的,他的眼睛是睁着的,朝前的,所谓他的诗———影片———是充满朝气,不避艰苦,不怕谩骂,一心把向上的精神向颓废的人们心里灌输……我是极盼望那一顶‘诗人的桂冠’,愿意永远地爱护它!”(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