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支笔打翻“客板”印象 台湾客籍女作家群齐出动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11:14 新京报

  林心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客家妇女的描述是“精力充沛的劳动者”。客家女性常被划归为勤俭、操劳的“大地之线”,形象过于无我化、单一刻板,也让外界忽略了她们随时代改变的多元面貌。不过,在为数不多的客籍女作家的作品中,客家妇女复杂的心境和境遇,倒宛如浮出水面般渐渐立体起来,也逐渐改写了客家女性的面貌。

  最近“台湾客家文学馆”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数位资料库发表两年来的工作成果,及两本新书的问世,就颇能凸显客籍女作家渐受重视的现象。

  4月下旬,由客委会建置的客家文学数位资料库“台湾客家文学馆”,继2002年的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钟肇政、李乔、钟铁民几位男性作家之后,又再陆续进行了杜潘芳格、林柏燕、谢霜天、曾贵海、利玉芳、钟延豪等六位客籍作家的资料数位化,网罗其代表作、手稿、照片、书影与录音口述资料,提供线上阅读及检索等多样功能。其中,杜潘芳格、谢霜天、利玉芳均为客籍女性作家,也是女性作家首次纳入此一计划当中。

  此外,5月份还有两本介绍客籍女作家与作品的新书问世出版,一是天下远见出版公司邀作家李乔与客籍女作家刘慧真等人主编的《客家文学精选集:小说卷》,收录了客籍女作家林海音、黄娟的作品;另一本是玉山社出版、由曾任新闻工作者的张典婉所著的《台湾客家女性》,书中细数了客家女性从“被写”的客体到成为书写者、写作主体的历史。

  主持“台湾客家文学馆”

  计划的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彭瑞金举例说,作家钟肇政在《插天山之歌》里写出勇敢、热情、把家庭苦难都担待起来的客家女性“奔妹”;作家钟理和则以妻子钟台妹为蓝图,在《笠山农场》里,塑造了为“同姓婚姻”吃尽苦头的客家女主角“平妹”。这些男性作家作品里出身穷苦的弱女子或劳动女性,都是“坎坷命运不太会在生活里留下阴影的奇女子,她们多半个子娇小,聪慧、坚毅、勤快,是大地之女,令人赞叹”。

  身为客籍男性的文学评论者,彭瑞金虽肯定前述客籍作家,在“男性中心主义”下所创造出来的客家女性样貌,但他也不否认,确实该给予客籍女作家更多的发声空间,因为女作家或许更能深刻描绘客家女性。这也是他在建置“台湾客家文学馆”时,积极加入客籍女作家的原因。

  现有的客籍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确实和男性观点有极大的不同。被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元贞誉为“诗思深刻迷人的女诗人”

  的杜潘芳格,今年已77岁高龄了,在她的《乳姑山》一诗中,“把奶罩紧紧拘束/乳房也会垂下,向大地”的诗句,洋溢着浓厚的女性自觉,以及女性特殊的神秘经验,就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印象的客家女性思绪。

  杜潘芳格说,她虽然出身望族,嫁给医生,但仍为了养育7个子女而操劳半生,甚至要在每日清晨远赴台北向批发商买花,再回中坜开班教授插花,以贴补家用。她早期以日文创作,现在则融合了中文与客家母语写诗。

  杜潘芳格用她混合着日语与客语的腔调说,她虽有心创作,却一直要到四十几岁才得以进入文坛,因此,她希望有心写作的客家女性,能够比她拥有更多创作与发表的空间。

  从小在客家农村长大的张典婉,对客籍女性受到压抑的创作生命,有极深感触。她提到擅长描述农村女性受父权压迫的客籍女作家钟桦,竟因“丈夫不喜欢”以及参加文学奖被认为题材太灰暗而终至停笔,说明了客籍女性作家,除因家事劳务等干扰而无法写作外,还有许多来自各方的压力。

  家住台中的利玉芳认为,比起其他女作家,她可能幸运多了,不仅父母教育开明,婚后丈夫也鼓励她创作。

  于是在生育两名子女后,开始发表诗作,从散文再转而写诗,成为张典婉所称的“在家文学作者”。

  目前在东吴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的刘慧真,则以客籍女作家黄娟的经历,勉励其他有志文学之路的客籍女性。黄娟早年笔下关注的是亲情、爱情与婚姻,旅美之后改写台湾人在美国的经历,后来也企图为台湾的民主运动留下纪录,每一段生命历程都有不同风格的创作。刘慧真说:“客家女性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发声的位置,为自己找到一种精神归乡的方式。”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