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遥远的历史真实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11:29 新京报

  书评人冉云飞

  配上早夏的潇潇细雨,细察半个世纪以前发黄的照片,阅读着这些“余生也晚”

  而不及亲见的人物,深入他们在国家板荡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透过地理意义上的地图可以忽略、而民国文化地图绝不可以忽略的李庄,心里面的感动和遗憾轮番来袭。感动的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是,那时知识分子贫病交加、研究条件如此之恶劣,家国之痛袭击着每个人,但他们却有令今人汗颜的自律,每个人都把勤勉工作,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弦歌不辍,研究不废———犹如著名科学家丁文江所说:“准备着明天就会死,工作着仿佛像永远活着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以至文化的血脉在战火硝烟的非常态下汩汩流淌,成为另外一种绝世风景。遗憾的是,傅斯年先生领导的史语所、陶孟和先生主政的社会科学所、梁思成先生执掌的中国营造学社、李济先生领衔的中博院考古所,所欲造就的“学术社会”的梦想,最终遭致极大的损伤。

  倘若我们对照彼时傅斯年所写的“这样的宋子文非下台不可”的檄文,可以说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勇气与良知几乎是被骟掉了。

  在国家板荡、民生凋敝的时刻,李庄虽与昆明、重庆、成都并列为四大文化中心,但生活的清苦与这三大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就是在这样异常艰难的环境之中,仍有不少青年学子为了秉承自己的学术趣味爱好,为使文脉得以传承、学术之不堕,跟随自己心仪的学术导师迁到李庄这种生活极其不便、远离现代文明的小镇。要是放到今天,一定缺少把自己的学术趣味爱好当做第一要义的理想主义者。我曾经问过当今许多在读研究生、博士生的人,自己的导师是你们佩服和欣赏的人吗?他们嘴上的轻蔑,脸上的不屑,不用遮掩,好像导师是一个与己无关的人。在如此浮躁的情形下,中国学术要取得或者超越民国时许多学术大师的成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庄的“发现者”岱峻,是个爱听传统戏曲、能烹调上佳菜肴,过着悠游生活的读书人,沉潜雅致,因而对风流云散的旧日景观格外迷恋,这使得他对李庄、华西坝这样人文蕴藉之地倾注了相当深厚的情感。十分难得的是,这本《发现李庄》的写作风格也在某种意义上承袭了傅斯年先生所提倡的动手动脚找史料的一贯做法,不少照片第一次出笼和文字材料的披露具有相当的惟一性。

  诚然,岱峻对他所写的“那时的先生”充满深深的尊敬之情,但他却不以仰视造神的态度,而是运用急徐适度的叙述方式、褒贬得体的诚实文字,绝不为他所尊敬的人曲为回护。不特如此,岱峻还实地走访李庄仍健在的相关人士,取得不少的第一手材料,是某种意义上弥足珍贵的“口述历史”,为从细部“复原”非常时期的文化李庄,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

  读毕《发现李庄》,深感曾经发生的事实,竟然像传说一样遥远,仿佛不曾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国土上,如同一场美丽的白日梦,到底是上天对我们的惩罚,还是人为的断裂和灾难。细品这些故事,内心的伤感与失落、哀愁与回想,其间的氛围是如此地深裹自己,久久不能忘记。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流亡美国时,曾自信地说,凡我到处,都是德国。对于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社会学所等机构的参与者,凡他们所过之处,皆留存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在大地里浸润开来,在尘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政治的穿透力无论怎样强旺都不能达到文化的深度和锐利,也没有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广远魅力,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