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袁雪芬:给戏曲舞蹈正名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08:27 解放日报

  报道提示

  在近日一次戏剧研讨会上,有人谈起了舞台创作中“戏不够,舞来凑”现象,引起了老艺术家袁雪芬的一番议论,颇有趣味,也给人颇多启示。

  袁雪芬说,大家现在经常批评“戏不够,舞来凑”,实际是指非戏曲的舞蹈和所谓“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外插花”的包装。舞台上不相干的群舞取代了主角的表演,看着很热闹,但与剧情的推进无关,与剧种的本体无关。这样隔靴挠痒的舞蹈,把许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都搞成了一种风格、一套模式,当然以没有为好了。但袁雪芬话锋一转:今天的实际问题是“戏不够,舞也不够”。真正遵循以写意为美学原则、以程式为表现形式去编排的戏曲舞蹈绝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戏曲舞蹈是角色诗化的生活

  袁雪芬强调,戏曲舞蹈必须以诗化的方式去表达角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展露人物的个性和心态。王国维早就提出戏曲是“歌舞演故事”。如果没有舞蹈,削弱或舍弃舞蹈在戏曲演出中的作用,那么,看戏也就没多少娱乐欣赏的味道了。谈起新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一些剧目,如朱世慧的京剧《膏药章》、张静娴的昆曲《班昭》、李艳冬的川剧《变脸》、韩再芬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和白淑贤的龙江剧《木兰传奇》等,袁雪芬称都有创新,表现手段与戏曲舞蹈的表演语汇各有特色。

  创新不能损害剧种本体特征

  袁雪芬认为,戏曲舞蹈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内容和新的人物创作出新的东西。要学习京剧《骆驼祥子》《贞观盛事》创造黄包车舞、马球舞的经验,立足于自己的剧种去吸收其它的东西。对孙毓敏最近提出的重视“舞功”的意见,袁雪芬十分赞同。她批评所谓的“戏不够,舞来凑”,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一些戏曲编导对传统不熟悉、不尊重。只有平时有一定的艺术与生活积累,才不会为新而新,搞“横空出世”,另起炉灶;也才能在创作新戏、创编新舞时自然而然地融会到创作中来。本报记者端木复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李长春出访亚欧四国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卷入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