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皇太子秘史》曲终。作为秘史系列第二部,尤小刚原班人马创作的《皇太子秘史》成为近期荧屏热点,不过一些喜欢历史的观众对该剧的历史逻辑持有异议,有观众致电本报表示,剧中对皇太子正面形象的全新塑造与历史记载相去太远。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专家杨珍女士。
“太子年十三,喜杀人”
《皇太子秘史》中马景涛扮演的皇太子至情至性、善良正派,因厌倦皇位之争、手足相残,自贬为庶人。对此,杨珍女士表示,电视剧所塑造的皇太子胤礻乃与史料上的记载不同,她说:“历史上的胤礻乃骄奢、暴戾,他周岁时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权利很大,他性情残暴,对康熙皇帝也很不孝,无论是清朝的官修史书还是满文档案记载都很多。”
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中对清廷诸事也有记载,其中就有一条关于皇太子的:“(皇)太子年十三,喜杀人”。杨珍在她所著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和《康熙皇帝一家》两书中,引用大量满汉文史料后得出结论:康熙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与满族传统制度、习俗相违,身无寸功的皇太子缺乏威信而自感地位受到威胁,加之康熙对皇太子过度溺爱,多方面原因导致皇太子有严重的心理变态。杨珍认为,这尤其是表现在复立太子以后,康熙曾亲口说:“我非常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念他的好,胤礻乃竟如此大失人心。”
两废太子经过史有定论
导演尤小刚在《皇太子秘史》中对两废太子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不过杨珍告诉记者,两废太子的缘由和详细过程在史籍中上均有记载,而且在史学界并不存在太多争议。
杨珍解释太子的两废两立是有渐进过程的,她说:“康熙对皇太子非常溺爱,比如,他知道皇太子秉性奢侈,就让皇太子乳母之夫任内务府总管,允许皇太子的日常用度和自己相仿。但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后,父子关系发生变化。康熙指挥作战时身患重病,召太子来见,太子却表现得漠不关心,以致被康熙斥为不孝。此后,康熙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康熙对皇太子的不‘仁’十分不满,这成为一废太子的原因之一。二废太子时,康熙十分无奈地说,复立以后的这几年,朕什么事情都依允胤礻乃,他让朕责处哪个大臣就责处哪个,只有一点,朕不好杀,只有他让朕诛杀大臣朕没有杀。”两次被废黜后,胤礻乃曾图谋再次被复立,但终未成功。
秘史创作底线在哪
尤小刚曾表示,所谓秘史,它既不是杜撰,也不是戏说,而是在尊重历史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定位的前提下,运用艺术创作的方法,通过逻辑分析透彻地挖掘其中的人物情感,在揭“秘”和解“秘”上做文章。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很行得通的商业法则。但从学者角度,杨珍认为,历史剧创作即便有发挥和想象也应以史实为底线,比如,历史上对孝庄和多尔衮记载甚少,秘史创作思路用在《孝庄秘史》上就有独到之处,但皇太子胤礻乃无论是满文档案还是官修史书都记载详尽,相比之下《皇太子秘史》内容与史实相差太远了。(作者: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