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于魁智 今天我演《梅兰芳》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10日04:3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记者 文杰 王若冰

  采访手记:7月6日成都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3D魔幻宫之战 激情六月彩铃大奖

  于魁智有一副笔直而结实的腰板,T恤用宽宽的黑皮带扎进黑色帆布裤里,整个腰身被完整地勾勒出来,很明显,这是个没有一点肚腩的男人。非常难得,要知道,他已经是44岁的中年男人了。

  只因为这点,我就相信于魁智对自己的评介没有夸张,他说: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当然,演员都喜欢宣称自己追求完美,好像这样可以表明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似的。但我不怀疑于魁智,他的很多细节甚至都让我觉得,这是个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走得入魔的人。比如这次到成都演出,之前他是感冒了,他伸出来给我看的舌头,是黑黑的颜色,全是用猛药治病造成的。而这些于魁智要求我不要写出来,他说这会给观众看演出带来心理影响,而一个演员没有资格用生病来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同情,虽然人吃五谷杂粮,都不免要生病,但演员呈现给观众的,只能是最好的。如果有苦,只能自己咽下,自己知道。我现在是违背他的意思写出来了,因为文章见报的时候,他的演出已经结束,我想不会出现他所担心的影响。之所以要写出来,是我发现这个中国京剧界正当红的男人,实在是太能承担了,我愿意和我的读者一起来分享这种面对压力的经验。

  想想看,一个16岁的孩子,来到人地生疏的北京,向往着、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却不知道要考的学校在哪里,怎么去考,但即使他坐在天安门广场上流泪时,最终选择的却是发誓立志:一定要成为北京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力量,爆发出来一定很有摧毁力。所以最后这个想成为北京人的少年,在成年以后,成了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这种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当初的愿望。

  但有一点我很奇怪,于魁智对自己的过去记忆非常深刻,时间、场景,甚至很细微的心理感受,多年后他都能清楚地描述出来。他说,读书时候的课程表都还保留着,从艺到现在的演出资料一点一滴也都收集着。我问为什么呀?他说主要是为孩子。说实话,我不太明白这个回答的意思,我只是模糊有个感觉:这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太高的男人,他不允许生活有丝毫混乱的状态,每时每刻,他都愿意活得非常清晰,并且活出价值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你扮演的梅兰芳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应该和你的行当老生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很难想象一个老生如何来演风华绝代的梅兰芳。

  于魁智(以下简称“于”):最初我和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我是唱老生的,它和旦角在最基本的东西上差别很大。比如老生,比较苍老,带胡子,演的都是中老年男性的形象,一般手指伸出去,是颤抖的,不像武生的指伸出去一定是这样的,刚武有力,而旦角的指伸出去,肯定是兰花指,非常柔美。所以你想想看,我从艺34年,一直唱老生,现在却突然让我在舞台上,无论是表情、眼神,还是刚才说的那些基本的指法,全部都要变成女性的感觉,尽管我在舞台上用小嗓唱的时间很少,有那么一两句,就是在给日本的“梅迷”做示范时唱了一点点,但整个表演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我演的是生活中的梅兰芳,主要是演他的气质和精神,所以导演要求我第一就是要神似,它大于形似。那么,我认为只要能够在神上找到定位和感觉,你的内心有了,眼睛有了,这个人物也就出来了。

  记:但我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找一个旦角演员,再去追求内心的表演,岂不是更容易,剧组为什么非要选你?

  于:在我进剧组之前几个月,我对这事有点耳闻,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很多著名的演员都想演。可当时我并没有太上心,也许是感觉自己的行当和角色差得比较远。后来据说剧组是在十几个演员中最后敲定我的,这跟葆玖老师力荐有直接的关系。我想,也许是我多年在舞台上的气质和我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让他们有兴趣,于是就试探性地来找我谈。我当然是很高兴,梅兰芳先生在艺术界是个伟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能够演他,真的很荣幸。可另一方面,心里还是觉得压力很大,战战兢兢的。

  记:是什么带来压力?

  于:一方面就是刚才我谈到的行当,大家都知道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去进行内心的表演。近几年我才开始接触剧本,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剧本,就是老师教你,一句一句地教,就像喂小孩一样,我是被喂大的。所以我们的表演绝大部分是模仿,缺少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幸好陈导演非常棒,他是我这么多年的艺术表演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导演。他不会规定我们演员在表演时,一定要这个身段、这个表情,只要是你的表演符合人物,你的眼神传递出来了,观众能够感受到,你怎么样演他都不管。他就是激发你的内心。

  记:一个老生、一个非戏剧导演,加上交响乐,这部《梅兰芳》还是京剧吗?

  于:我认为它是在继承了京剧优良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我们这个时代在发展,现在人们对古老艺术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我们这代演员,像我也是走遍了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什么样的观众我都接触过,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对于交响乐京剧的形式,应该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它肯定还是京剧,因为我们演出的基本元素还在,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加上了现代交响乐的音乐元素,用梅兰芳先生著名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这些剧目的旋律贯穿全剧,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另外我觉得交响乐的烘托,舞美、灯光的变化,会给观众一种震撼,也给我们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在京剧的艺术规律中去发展。

  一心向往京剧

  记:你是从10岁开始学艺的吧,受谁的影响?

  于:我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员,应当说我从小是受了一点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对京剧并不是很懂,只是喜欢唱。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传唱八个样板戏,我在小学合唱队担任领唱,哼哼唱唱是从小的爱好,所以10岁的时候就考取了沈阳京剧院的学员班,开始了6年的专业系统学习,不过那时候只有现代戏。当然对于我来说,唱京剧是有那么一点祖师爷赏饭吃的意思,无论是身材、形象,还是脸型、嗓音,看起来都比较适合京剧这个行业。

  记:难怪在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只招两名老生的时候,你都敢去报考。

  于: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已经从沈阳京剧院毕业了,留下来做一个青年主演,也拿工资了。但当时已经开始恢复传统戏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剧都在上演,这些让我夜不能寐,一种强烈的求学欲望充满了我的脑子———一定要到北京去学习,那里才是京剧的发源地。那时进北京是需要介绍信的,没有介绍信是不许来的,所以我就向我们政工组骗来了一个进京的介绍信,买了一张站台票,父亲找了个朋友,从军人检票口把我送进了车站。我当时也是匆匆忙忙的,穿一条4号军裤,一件红色背心,印着8号,背着个挎包,带了200斤全国粮票和250块钱,母亲给我缝在内裤里面,然后就上了火车,一路站到了北京。没想到我去早了4天,在北京没有亲属、朋友,我本身又是回族,吃东西又不方便,只有每天吃烧饼,喝一瓶北冰洋汽水,一毛钱一瓶,晚上就住在老北京火车站,睡候车室的长椅。

  记:为什么不去住旅馆?你不是有钱吗?

  于:那250元钱是家里面亲属凑出来的,我父母每个月一人只挣30多元,我还有一个妹妹,非常穷,记得家里平时连挂面都没有,所以我舍不得花钱。

  记:考试还顺利吧?

  于:现在我都记得非常清楚,走进考场,先进行了一个试唱练耳,然后老师问我会什么,我就说会唱《空城计》,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现代戏《箭杆河边》,马上开口就唱,唱得怎么样也不知道,反正没容中间他们切断,我就一口气唱完,打了十个串飞脚,拧了十个圈旋子,走了十个串小翻,当我走完后就感觉房子都在晃,眼冒金星。(笑)后来老师还知道了我到北京考试的经历,很感动,我就被录取了。

  为北京两次掉泪

  记:我发现你有非常强烈的北京情结,到底是为什么呀?

  于:北京的吸引力太大了。就是现在世界各地跑,可演出完后第二天,我一定要回北京。我的搭档都知道我有个习惯,我住西边,如果有事要东边去,只要时间许可,绝不绕二环,我一定走长安大街,左右看一下天安门广场、纪念碑,20多年了,我都是这样。我爱北京,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艺术转折地,北京这块京剧的沃土造就了我,北京的观众培养了我,北京的老师提升了我,而且我也是在北京成家立业的,所以我对北京的感情非常深,甚至超过了我的故乡。我太太是香港人,我儿子是香港人,1997年香港才回归,可我太太从1990年就回归了,她知道我对北京的感情,我一定不会离开北京的。你知道吗,自懂事以后我掉的两次眼泪,都是为了北京。

  记:怎么回事?

  于:第一次是考中国戏曲学院的时候。因为坐错了车,阴差阳错来到了天安门。那时候人们都向往天安门,尤其是像我这样从来没有坐过火车、没出过远门的人,突然看到天安门,那个心情特别激动。北京的五点钟天很黑,要下雨,很多燕子低飞,北京人在天安门放风筝,很自由幸福的样子。我就一个人坐在国旗杆子下面,看着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还买了一个五毛钱的枣花西瓜,因为我口渴得不得了,苦得不得了,上火,又没小刀,想用拳头想把这个西瓜砸开,又砸不开,我就掉眼泪。我当时就发誓:一定要考进中国戏剧学院,一定要成为北京人,当我真正成为北京人的时候,我一定要到天安门广场放一次风筝。

  记:后来你去放了风筝吗?

  于:遗憾的是,我到现在都没有去。但是只要我人在北京,“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我一定开着车,带着家人,去那里转一转。特别是要带着我的外甥女,她从小是我养大的,我是大家庭。我最喜欢的是推开家门一屋子的亲人,这种感觉很幸福。所以我父母一退休就被接到北京,岳母也被从香港接来,现在她过世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成就感。

  记:一个男人能够承担的成就感?

  于:承担自己的家庭,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我认为是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有天大的本事和名望,做到这个才算是有成就。

  记:第二次掉眼泪又为什么呢?

  于:那是在1978年9月5日入学的时候,我真正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了。我的宿舍是309室,上铺,我在铺褥子的时候掉了眼泪,那一瞬间,我确信我真的考进来了,真的是北京人了,因为我在很真实地铺床,内心一时间百感交集,眼泪哗地就掉下来了。我的父母和我的孩子都知道我这些经历,我要永远地讲给他们听。

  记:你想告诉孩子什么?

  于:就是想让孩子知道学习和成长,还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艰辛与不容易。我的儿子出生在香港,本来可以在那里享受非常优越的环境,但是我只准他休假时回去,看看亲人,而他从幼儿园读书开始,我就要求他一定在北京,将来大学在哪里读我不管,可18岁以前一定要在我的身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我和我太太定下的原则,所以我的家人都在我身边。这次我到成都来演出,太太和儿子他们都自费过来,看我宣传、演出。

  天生就是唱戏的命

  记:能谈谈你的父亲吗?

  于:行,我小时候有严重的癫痫病,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星期犯一两次,我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可以说是倾家荡产到处给我买药,因为我的病,家里人特别呵护我。后来我上舞台了,虽然我爸爸不懂戏,他是个工人,我从小在机床边上看着我父亲工作,是闻着铁沫子的味道长大的,但不论多冷的天气,爸爸都骑自行车追着看。本来这次他们也要来的,但是我担心他们的身体没让来。可我没想到成都比北京还凉快,觉得挺对不住他们的。我真的特别想请他们来看我演出,不是说我有多么大的成就要炫耀,只是让父母看到儿子在做正事,走正路,我想这一定会令他们欣慰的。

  记:太太呢?刚才你说太太是香港人,这个姻缘是怎么结下的呢?

  于:我到香港演出认识的。我太太不

  光是喜欢京剧,她对所有艺术都很喜欢,原来留学加拿大,本来应该在那里工作,但她父亲去世后,为了她母亲回到了香港。刚好那时候我去香港演出,她来看,觉得戏不错,就天天来看。在我们告别演出的时候,演出谢幕后,很多人都从观众席跑上台来献花。我记得那天我们都在后台换衣服,从后面跑来一小姐过来献花,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她脸红红的,我也没有特别理会,后来才知道她是献花差点献错了人。我演出刚回到北京没多久,她就飞来北京找我,一年要跑几趟,因为我只能通过演出才能到香港。她为我付出的牺牲太多了,香港的生活环境,她的工作、收入,因为我都放弃了。

  记:那时候你的情况如何?

  于:她到北京来的时候,我住的是7平方米的单身宿舍,用电炉子做饭,就那样的条件,她留了下来。

  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你选择放弃北京去香港呢,其实也有不少京剧演员去了香港、台湾或者国外发展,他们一样唱京剧呀。

  于:那个京剧发展不了,你想,所有出去的演员,其中包括我的师兄弟,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关中天,在香港呆了10年,现在都回来唱戏了,还有很多,最终要唱戏的话,还是选择了回来。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但是我觉得自己从小喜欢这一行,付出那么多,从拿大顶、下腰开始,到今天能有所成就,如果有人能放弃,我是很佩服他们的割舍决心,可我割舍不了。恐怕这一辈子除了唱戏,我数钱都数不准,可背词一宿都能背熟,没办法,天生就是唱戏的命。

  记:难道没有其他了吗?

  于:你说玩吗,人哪有不喜欢玩乐的,大家都知道那些轻松,可戏曲演员不行。我太太、儿子到成都来,都不能和我住一间酒店,那样会牵扯精力。我们唱戏的,每次演出要想取得最好的效果,都必须全力以赴。这次为了成都的演出,我3天没下楼,专心地养嗓子。因为上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小平同志100诞辰”的晚会,去广安,由于气候不适应,感冒了。但我希望能够给观众最好的表演,因为他们都是掏腰包来看我的演出,我要对观众负责,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简介

  于魁智,男,回族,中专,中共党员,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不满10岁时即被选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16岁时,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入选中国京剧院一团,先后得到了袁世海、李世济、孙岳等前辈的提携和名师的悉心传授。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