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北京现存最老戏园不敌时代变迁(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9:35 新京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广和剧场是现存不多的老戏园,灰色的三层楼房仍旧显得庄严而威武。虽然在近四百年的岁月里,这座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园未曾搬离过原址,但已是一座停业数年的危楼。
广和剧场今日所在位置示意图。绘图/戴舒华

  楼梯间仍保持上世纪80年代末的样貌。1955年后的资料显示,广和剧场的座位数为1426个,台口高9米、宽12.6米,舞台深度17米,舞台空高22米,乐池面积27平方米,拥有化妆室5间。
大门紧锁,把辉煌岁月锁在了门里,戏迷的等待锁在了门外。

  戏场探源

  广和楼:坐落于前门外肉市街46号,建于明朝末年,已有至少360年以上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家戏园。其前身“查楼”原为明末查氏家族别墅,戏台即建在别墅内,以备演戏之用。于清康熙年间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光绪年间连遭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后北京“白薯王”王静斋(王杰)将其买下,重修后改名广和楼戏园。清末至民国初年是其黄金时代,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雷喜福等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从日军占领北平开始,广和楼日渐萧条,到解放时终难以维持成为一片废墟。此后重建,于1954年正式改名广和剧场,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转型成为综合性文体活动场所,现已停业4年多。

  名号更迭从广和楼到广和剧场

  虽然在360多年的岁月里,这座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园的地址始终未动,但正如同其屡次重修改建后都会有不同的形象,它的名字也屡屡更迭。从明朝初创始称“查楼”起,在清康熙年间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后,又叫过查家茶楼、查家楼,后又改称广和查楼,还曾叫过查园、广和戏园、广和茶楼等,乾隆年间还一度短暂得名“金陵楼”。但其最深入人心的名字无疑还是“广和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作为京剧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坐标,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地理发现

  昔日名角汇聚,今日危楼孤立

  危楼一座默默藏身在紧锁的大门之后

  从粮食店街口往北一拐便是肉市胡同,胡同口的水果铺老板预先“警告”我们,广和楼锁了好些年,没人能进去,找它干吗?将信将疑地往里走,果然一扇铁栅栏门横在眼前,在视觉上把这座著名的老戏园“切割”成了无数个小块。“这早就不是那座老戏楼了,这是建国初期重建的。”胡同里一位老住户指着灰色墙壁、茶色玻璃的三层大楼说。而在记者眼里,这份庄严、威武与“肉市胡同”的名字显得格格不入。

  这不禁让人想起其古老的前身———明代查楼。那时,戏台搭建在查家别墅内,喜庆节日里方才举觞相庆。那时的查楼不仅是座戏台,还是家一流的酒楼。入清后,商人王善堂对戏楼大兴装修,并将其改名为“广和楼戏园”。他在胡同西口临街的地方搭起一个牌楼,两边竖起高一丈有余的方柱子,上面分别写着“吉祥新戏”和“风雨无阻”,正面端放一铁板刻花大聚宝盆,上书“广和楼”,下书“富连成社”———广和楼正是中国国剧第一大科班富连成的大本营。胡同东口则立着一扇砖砌的影壁,上端写着“今天准演吉祥戏”,下边陈列当天大轴子戏的主要道具。那时人们上广和楼看戏,还未到戏楼,就已先感受到其宏大的气势了。

  与百年前“风华正茂”的广和楼相比,如今巷口已没了标志,惟在高度上气势尚存。但大楼门卫却并未因此自豪,“因为地基松动,这座楼已被列为危楼,停止营业四年多了,里面什么都没有。”他对我们的寻访表示不解,边说边摩挲门上紧锁的锁链,斑斑铁屑随之落下。

  内部精致格局早已面目全非

  记者从一侧寻了个小门走进大厅,果然空无一物,地面上尘土厚积,吊灯则布满锈迹。沿楼梯去往二楼,墙壁上贴着的电影海报早已泛黄,是个国产优秀影片联展的预告———这分明和过去不同,旧时的广和楼没有海报,常于白天将道具摆放在门口,以便让观众知道当天晚上的演出剧目,如演《艳阳楼》就摆石墩、石锁,演《金钱豹》就摆几个大镲,一目了然。今天的大厅一角也摆放着些机器,但不是道具,却是几台古董级的投币游戏机,这是因为广和剧场曾于上世纪80年代末转型为一个集多种娱乐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体活动场所。

  在光绪年间,这里还是典型的戏园,分上下两层。楼下都是长条桌子,大长板凳与舞台呈直角放置,看戏的人坐下后只得侧身“听”戏。两廊散座则将大长凳横过来放置。楼上前排全是包厢,后边为散座。四方形的戏台坐东向西,最前面有两根大台柱子,上悬那幅著名的油漆对联。如今,这些痕迹都已作古,惟有戏园门前那条东西向通往前门大街的胡同还能让老年人依稀记起当年来这里看戏的情形。

  因为正面大门不能打开,记者便从边门侧身而入。罩头便是“豪华大厅”,推门一看,里面睡着几位工人。见记者询问,他们报上家门,原来都是打工者,租下剧场后部及侧楼当宿舍。豪华大厅原是录像厅,在里面转了两圈,除了工人们简陋的家当,只有蜷缩于门后的一块破旧帷幕能引起些许遐思。王氏的装修格局一直维持到1914年,之后椅子改为横排靠背长椅,背后钉着带框木板,供看戏的人们放茶碗。与其他戏园相比,广和楼在男女分座上显得较为保守,直到1931年还是“楼上女座,楼下男座,白天不卖女座”,这也许是这座老戏楼坚持传统做派的表现之一。

  剧场同样经历从鼎盛到破败的尴尬

  当记者穿行在满是灰尘味道的楼道里,立于空荡荡的舞池中间,老戏楼昔日的鼎沸人声却隐约浮现。清朝初年,这里回荡过“昆曲”;清朝中叶,轮换把持戏台的成了“西秦腔”和“高腔”;到了晚清,主角又换做“四大徽班”之“皮黄”。尤其当富连成科班来演出时,身穿青衣、头戴小帽的学生排队进场,一旁的戏迷能挨个叫出他们的名字。

  解放前夕,广和楼的境况变得更糟糕。大门破旧,甬道狭窄,座位狭小,光线糟糕。窗户全是纸糊的,冬天一律封死,夏天把纸撕掉,地上铺的是高低不平的碎砖,楼上的地板尽是大窟窿,戏台上一旦演武戏,就会灰沙蔽天,乌烟瘴气。戏园外的小院里则摆满卖零食的小摊,卖馄饨、烧饼、羊爆肚、豆腐脑、牛奶酪……紧挨着这些的竟是个尿池,臭气蒸腾。但昔日的广和楼,有一点却是后来的广和剧场所无法比拟的,就是它观众如织,名角齐集。

  票友追忆捧角家很多“不怀好意”

  杜广沛,老戏迷,一生跑龙套我刚七八岁时,父母就带我去戏园子看戏,广和楼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是满族人,家住东城,离前门外的广和楼很远。那时交通还以洋车为主,也用有轨电车,公交车只有一班,我们一家三口多坐洋车去肉市胡同。戏一般从下午5点开始,到晚上10点半左右结束。有钱人一般不看前三出,定下座位空着,等晚上七八点才来,因为名角都在后面唱轴戏。演前三出戏时戏场特别乱,有卖东西的、聊天的,闹哄哄。但一般地痞流氓不敢轻易闹事,因为戏园雇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坐在楼下中间位置维持秩序,那叫“弹压席”。广和楼到上世纪20年代才取消“弹压席”,是京城戏园子里最晚的。

  广和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捧角家,相当于今天的追星族。很多资料上说捧角的是学生,这不大对,应该说都是纨绔子弟,没有穷学生。这些来捧角的很多都不怀好意,常常争风吃醋、打斗生事。

  今人考古查楼的主人并非盐商

  侯希三,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广和楼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戏园,也是富连成的大本营,梅兰芳也在这里首次登台。现在书上、网上谈到广和楼的前身查楼时,基本上都称其所有者查家为盐商,但据我考证,这一说法实系误传。查家世代为官,且官位显赫,而商人在明清时是下等人,从身份和地位上说,查家不可能经商。从国家盐政来看,明清时盐务为国家专营,私人无权贩卖。据资料记载,查家的确有人以官方身份负责过盐税,并写过相关书籍,但这并不能说明查家是盐商,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遗物探真真假未定的《查楼》图

  刊于《唐土名胜图会》(作者为日本人冈田玉山,成书于嘉庆七年)中的《查楼》图,曾被认为是查楼惟一的形象史料。该图细致描绘了查楼的格局和制式,并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但如今有戏曲界专家质疑其真实性,指出画中存在的众多疑点,怀疑其来自《宸垣识略》,为日本人揣度而作,在史料价值上并无任何突破。

  戏园与名角梅兰芳11岁首次登台就在广和楼

  梅兰芳9岁师从吴菱仙学艺,第一次登台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初七,时年11岁。初次登台那天,斌庆班在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梅兰芳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其扮相俊美,嗓音圆润,自此一举成名。

  戏园旧物露布、戏单与戏票

  有三样东西,旧时看戏的人都知道,现代人却难免混淆,就是露布、戏单和戏票。露布就是大字报,相当于今天的广告,事先用彩笔或墨笔在纸上写明演出者以及演出时间、地点和剧目,张贴在大街小巷;戏单就是今天的节目单,起初只详细列出当晚的演员和剧目,到清末、民国时添了广告,都是和戏园子相熟的店铺,如食品店、百货店什么的,戏单有今天A4复印纸般大小,做得很精美,服务员揣在兜里,见看戏的人走近戏园便凑上前去兜售,一份两三个小钱,当时全北平只有广和楼一家的戏单在1933年还用木刻活字印成,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仍从右向左竖行排列着演员和剧目;戏票就是入场券,和现代没什么两样。

  戏班介绍

  富连成:中国京剧表演艺术里程碑

  清末,北方四大姓之一的牛家的第四代传人牛子厚酷爱京剧,并于1904年出钱创办了喜连成科班,后改名富连成。这是第一座大规模传授京剧的学校,在此以前,戏曲的传授方式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富连成科班制定、完善了京剧表演、传授的规范,此后几十年,很多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在京剧舞台上挑过大梁,遂使中国京剧表演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直至炉火纯青。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戴舒华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赵钢

  明日预告

  京剧是另一种形态的人生,上演京剧的戏园子就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社会。按这种理论,有关前门外粮食店街上中和园的一部盛衰史也就有了弦外之音———可以从中听出京剧的兴衰,并且看到局部的京城变迁。敬请关注明日北京地理“中和园”。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3D魔幻宫之战 激情六月彩铃大奖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