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们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11:46 新京报

  1938年9月,上海电影界的新贵袁牧之从武汉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同行的是他的搭档吴印咸以及荷兰导演伊文思留下的一台35毫米摄影机。在这一年稍早的时候,袁在抗战影片《八百壮士》中成功地演出了民族英雄谢晋元;更早一些,两年前,袁自己导演的第二部影片《马路天使》轰动全国,影评人都在谈论着一个电影天才的诞生。

  只是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第二部影片会是天才袁牧之创作的最后一部故事片。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3D魔幻宫之战 激情六月彩铃大奖

  1938年的那个秋天,延河水还相当清澈。根据地以异常的热情欢迎艺术家和昂贵器材的到来,一个专门的电影摄制与放映团体“电影团”以最快的速度筹建起来。名为“团”,这个机构的级别应该远比“团”高,八路军总政治部的主任谭政亲任团长,袁牧之和吴印咸分别担任创作和摄影的负责人。电影团成立后的某个夜晚,毛泽东亲自设宴款待,寄语新人:“也许你们现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将来总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英雄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在电影团存续的那几年里,拍摄反映根据地军民面貌和领导人活动的纪录片是电影团力所能及的工作,袁牧之、吴印咸、钱筱璋这几位当年《马路天使》的主创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纪录片,影响不可谓不大,在1949年以后的一些故事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不同于上海传统的风格的影响。

  电影团的另一大贡献应该是培养了一批根据地的电影人才,这批人日后成了政府纪录片创作的主力,从各届重要大会,到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核爆试验,纪录这些重大事件的镜头背后都是电影团成员的身影。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最终成了人生的转折点。在延安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之后,袁牧之就被送往苏联考察学习,一去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里,没有人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说明学习的内容。回国后,他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局等机构的负责人,只是终其一生,也没再拍摄一部电影,一位电影艺术家成功转型为一位电影活动家。

  直到1978年袁牧之过世之后,他的一部名为《小小环球》的电影剧本才被人发现,这部剧本构思于客居苏联时期,成稿于十年浩劫,据说拍摄这部电影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据研究者介绍,这部剧本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概括总结了人类社会从有阶级到消灭阶级的整部历史。

  牛文怡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解读顺驰地产扩张之谜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