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赫拉巴尔和他的时代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9:26 新京报

  书评人徐伟珠

  昆德拉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今年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诞辰90周年,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微星高端MP3狂降200元 激情六月彩铃大奖
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他创作实绩丰厚,19卷全集在捷克书店已难觅踪影,他本人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迄今他的77种书,以2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发行。他的几本小说集已与中国读者见面,反响不俗。

  新推出的自传体三部曲《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则再次把中国读者带到了他的那个时代。这三部小说并非直线式的故事,而是各自独立的插曲,于1986和1987年在多伦多的六八出版社出版,它们是赫拉巴尔感人至深的力作,1993年曾获塞弗尔特文学奖。

  《婚宴》原名《无袖的生活》,无袖的大褂是赫拉巴尔在废品站穿的工作服。故事的叙述者是他的妻子爱丽什卡,透过她的眼睛我们去感受赫拉巴尔。小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俩人的相识,当时他刚从克拉德诺炼钢厂搬到布拉格栗本郊区的破房子里,在废纸回收站当打包工。

  爱丽什卡的父母是苏台德德国人,1945年她16岁时被无辜逮捕,父母迁返德国后,她只能滞留捷克成为局外人。被抛弃在社会边缘的赫拉巴尔,与她遭遇相似。他们的这段感情经历,以婚礼达到高潮。小说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捷克社会的混乱、对人的伤害和摧残。

  《新生活》着笔于上世纪50年代末,焦点还是在边缘社会,但此时的郊区已经不再冷落、荒凉。赫拉巴尔的朋友、版画家弗·波德尼克在书中占的比重很大。在无休止的喝酒和泡啤酒馆过程中,这些身心孤独的艺术家逐渐组合为不寻常的艺术群体。等到《林中小屋》描写的60年代末,赫拉巴尔已是捷克文坛当红的明星了。然而伴随着接踵而至的苏联坦克,捷克文化改革的湮灭和70年代的正常化,赫拉巴尔们幻灭、堕落和衰老的时期也来临了。爱丽什卡去了废品收购站工作,成批被禁书籍被无情销毁。朋友和亲人先后去世,他自己患病住院。“瘫痪般的漫长生活”成为捷克正常化年代的形象写真……

  解读赫拉巴尔的作品与了解他的生活时代密不可分。克拉德诺炼钢厂的工作经历及1948年后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赫拉巴尔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本质与当时的欧洲文学潮流一脉相承:反讽的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写实主义、纯真质朴的诗意等,从而刻画出“五十年代捷克文学最深刻的画面”。短篇《雅米尔卡》展示“世界不是被审判,而是被同情”;《一个老兵的痛苦》初显日后铸成他创作特点的“叙说流”———“巴比代尔”。他以抒情诗起步,把诗的抒情融入小说的语句,大量的文学探索与实验令人瞠目。他在70年代重拾这一手法,几本小说的手稿甚至直接用自由诗写就。

  1970年至1976年,赫拉巴尔作品再次遭禁,为了作品能够出版他甚至付出了向社会公开自我检讨的代价。为顺应时代要求,他的创作转向遁世的“纯回忆录”,叙写过去亲历的事情。从《革新时代》、《淡淡的哀愁》到《丑角的百万》,主人公都是同一群人:母亲玛丽娅、继父弗兰钦、叔叔贝宾。他们以“英雄喜剧”式人物亮相,在作者抒情的语句里被伟大和神化。在《温柔的野蛮人》里,他复活了50年代的朋友波德尼克和篷迪;《雪绒花的盛典》展现了他别墅区的生活场景;另外两部鼎盛力作《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那个“天真”的主人公给人双重的启示:二战时期和五十年代的生活;《过于喧嚣的孤独》则是一部忧郁的独白,文笔复杂、深刻,被称为毫不含蓄的自传体小说。

  赫拉巴尔的小说环境不脱离小城、布拉格郊区、克拉德诺炼钢厂和废纸回收站。

  作者不惜运用重复、对比、喜剧、荒诞和残酷主题的对立,他设法以小说的艺术激情把读者从生活的灰色、单调中拯救出来,把隐藏在现实背后的魔力给他们闪现。赫拉巴尔拒绝革命,在他眼里革命或起义会释放人最低的本能,生成暴力和残酷的旋风。

  在他的作品里常有对动物及人的施虐描写,他以此对非人性行为进行无声的抗议。

  一位英国评论家这样写道:他的作品呈现不断的起跑与跳跃,好象作者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尝试着起飞,他常常能如愿以偿。

  作品

  结识“悲伤之王”赫拉巴尔

  书评人鲁生

  第一次知道捷克作家赫拉巴尔,是在1999年1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伊凡·克里玛的小说《我快乐的早晨》的“代译序”中,只有半句话,译为“赫拉贝尔”。而真正了解赫拉巴尔,则是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3年首次在中国大陆集中推出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过于喧嚣的孤独·底层的珍珠》和一部长篇《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此前,虽然赫拉巴尔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特别的文学体式,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且已拥有了世界性声誉,但国内却未出版过他的一部作品。

  由于纳粹德国对捷克的占领,赫拉巴尔大学未毕业就开始了艰苦的谋生之路。

  先后从事过公证处的抄写员、仓库管理员、铺铁路的小工、火车调度员、废品回收站打包工等十几种职业。在较早的时候,赫拉巴尔就开始了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写作,但直到1963年49岁时才出版了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是赫拉巴尔为概括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创的一个词,有点北京方言中“侃爷”的意思。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在自己卑微凄惨的当下生活中自寻快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幽默感,用夸张和幻想,甚至用滔滔不绝的谎言将他们的悲剧性现实构造成一种富有美学意义的享受,彻底消解掉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俚语、隐语、反话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共鸣,以至“巴比代尔”成了某一类人、某种语言、行为和布拉格式幽默的代名词。

  1968年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赫拉巴尔的作品全面遭禁。1971年,赫拉巴尔用十八天时间在夏日阳光的直晒下写出了长篇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说书的形式用一长串连贯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餐厅服务员的一生,其间穿插展现了二战期间纳粹法西斯一桩桩鲜为人知的惊恐内幕。小说完稿后,人们争相传抄,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正式出版。而他从1972年5月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则是赫拉巴尔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他声称自己为了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这部小说通过一位废纸打包工的独白有力地谴责了那些摧残、践踏和毁灭人类文化的愚昧行径,充满了布拉格式的嘲讽和黑色幽默。和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使用抒情而又优美的书面语,构成了一部“忧伤的叙事曲”。

  另外,在捷克文坛,赫拉巴尔还是以一位先锋派作家的面目出现的。他时时以强大的个人能量向保守主义宣战,在小说的形式上做着不懈的探索。他说:“我必须用隐语写作,向各种习俗和禁忌挑战。”快速的语流、俚语写作、独创字词、不符常规地使用标点符号甚至通篇不用标点符号、不合常规的文法、前后重复、上下文不连贯等,赫拉巴尔不管不顾地昂然前行。他骄傲地说:“我的风格就是错误百出,可由此而构成我的魅力。”有趣的是,他不但善于学习吸收各色人等的鲜活语言为己所用,每年还至少温习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在作品中,他甚至把老子和耶稣安排在一起讨论人生哲学。

  《我是谁》由赫拉巴尔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谈话、访谈、演讲、回忆性文章中节选的文字连缀而成。书中,赫拉巴尔以毫不留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弱点和怪僻,显示出一个智者、一个时代见证人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并以“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自况。阅读这些精彩的文字片段,可以使我们对赫拉巴尔的思想、创作、人格和精神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图景时时把我拖入沉郁无言和肃然深思中,体会到一种勾留人世的庄严之感。不错,任何时候,首要的是我们的生活、生活、生活。赫拉巴尔说:“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地参与生活。”但是,1997年2月3日,赫拉巴尔在因病住了十几天院即将出院的时候,却从医院五楼的窗口坠下。他说:“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一切……

  那么,我还呆在这里干吗呢?“但也有人说,他是想伸手去喂窗外的鸽子。

  影响

  赫拉巴尔:捷克电影弄潮儿

  蓝卫

  1963年赫拉巴尔的处女作———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的11个短篇小说《底层的珍珠》推出,一万册在首发当日就告罄,并荣获当年作家出版社最佳作品奖。文学的实验主义创作和电影艺术的碰撞、交锋,让新一代导演脱颖而出,骄然崛起。1964年,5位刚从电影学院出炉不久的年轻导演,用独特、新颖的技巧把这部当红作品搬上了银幕。他们的大胆创新成为60年代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宣言和发轫。

  影片《底层的珍珠》是集成的作品,几个短篇由不同导演以各自的理解和视角,分开摄制。伊里·门泽尔原汁原味地把《巴尔达扎尔先生之死》搬上了银幕,连同它的戏剧氛围;艾瓦尔德·萧尔姆多姿多彩地展现了天真画家的《快乐屋》,用象征手法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态势,抨击人与人关系的日渐淡漠;雅罗米尔·伊瑞什导演的《浪漫曲》,完美凸现了爱的魅力;扬·涅梅茨的《骗子》忠实于原著;女导演维拉·西吉洛娃的《世界快餐部》在独特中透视原作的精神。五位导演用的是同一个摄影师雅·古切拉。拍完后所有摄制组在一起,用一整夜的时间把五个短片拼合而成。

  谈到赫拉巴尔的电影作品不能不提及门泽尔。这位1938年出生的布拉格人,如今已是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导演。尽管《巴尔达扎尔先生之死》引人瞩目,然而在首演时,才情出众的门泽尔豁然顿悟,赫拉巴尔小说的灵魂在于他的抒情,从此他以无与伦比的手法把这位大师的系列小说再现在银幕上。

  作为实验主义者,在作品中渲染抒情和诗意,镶嵌幽默和讽刺,展示真实的世界是赫拉巴尔和门泽尔的共识。两人都注重对白风格,追求精到、质朴和自然的效果,以画面衬托诗化的语言。岁月显示,他们的合作默契而卓有成效。1966年《严密监视的列车》在德国曼海姆获奖,1967年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8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最高奖;1969年《线上的云雀》(被禁至1990年)获作家协会颁发的捷克电影新浪潮剧作贡献奖,1990年1月公演,2月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0年《革新时代》由两人共同编剧,如今已经被视为电影经典;1983年合作《雪绒花的盛典》,人文色彩浓郁的画面让人激动而忧伤。

  赫拉巴尔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还有《温柔的野蛮人》(1989),《天使的眼睛》(1994),《过于喧嚣的孤独》(1995),赫拉巴尔本人也在影片中客串角色。

  昆德拉曾经宣称:小民族时刻处于被吞并、消亡的边缘,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急剧的当今,小民族必须创新。

  立足于民族的土壤,肩负承接历史传统遗产与开启民族未来命运的使命,攫住面临的契机,捷克电影和文学艺术在6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随着一代名流彪炳史册,捷克———苦难纠缠的中欧小国,以其璀璨文化,让世人为之一亮。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本页〗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音乐 明星 新碟速递 
酷图 刀郎 十面埋伏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