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对得起命运的误会。我就是一棵野草,我要对得起这命运的误会。 --张艺谋
影片上映两个月内决不出售音像版权,“严防死守”打击盗版
《十面埋伏》“零点引爆”
本报讯(记者冯睿)武侠巨片《十面埋伏》在京、台、港等华语片重要市场做过声势浩大的首映活动之后,终于在今日零时揭开神秘面纱,这场极度张扬的“埋伏”
也即将接受观众的检验。北京市首轮上映的影院近30家,包括新影联的20家影院和星美的数家影院,联合在7月16日零时集体“零点引爆”《十面埋伏》。新影联负责人高军指出,此举是针对观众在《十面埋伏》7月10日的首映庆典之后产生先睹为快的心理而设置的。
由于《十面埋伏》制片方至今没有出售其音像版权,而且将保证在两个月内不出音像制品,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对盗版分子是极大的诱惑。但是新画面专门负责音像版权事务的余玉熙再次重申了影片制作方的做法:两个月内决不出售音像版权。
余女士告诉记者,在《十面埋伏》上映期间任何音像制品都是盗版。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联合下达文件要求打击针对《十面埋伏》的盗版。制作方已经协同各地有关部门以及各大院线严防盗版。
北京新影联负责人高军介绍,他们已经发出倡议,要求北京影院在放映中杜绝任何录像录音设备进影厅,并为此专门设立举报奖励机制。新影联也在首映日向全国各大院线发出这一倡议,希望能够团结一致,抵御盗版。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处处显示出矛盾的人。极阳刚,又极细致;极平和,又极坚持;极民族,又极国际;极谦卑,又极霸气。他几乎从第一部作品起就处于争议的中心,但争议的漩涡似乎并没有让他坠入深渊,反而一步步把他托向了巅峰。而现在,他似乎开始乐于接受这种争议,愿意用极端的创意赢得争议,并懂得享受争议给他带来的巨大荣誉。
他注定为争议而活。
他就是张艺谋。
被神圣化,同时也被妖魔化了的张艺谋。
2004年7月9日,《十面埋伏》首映庆典前一天,记者在张艺谋位于南三环的工作室约访了他。这是一套位于普通居民楼里的公寓房。从外表看,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地方。民居的正对面,是新建的陕西大厦。
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
张的洞察、谨慎和善辩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会在回答问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前先判断记者提问的动机、潜台词,然后给出应对之策。而这不过是在短短一两秒钟内完成的事。
他也拒绝评价自我。他似乎不需要评价,无论是别人的审视还是内心的自省。
也许是他名字里所隐含的宿命?凡事皆有天然之谋?
也许是岁月的沉淀,天命之年,终于能上达天听,顺时而行?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
采访结束,我由衷感慨:你有一双我见过的最有震慑力的目光。导演笑答:你也不错,敢一直正视我的目光。
关于“《十面埋伏》运动”:它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需要
我是种萝卜的,不是卖萝卜的,但是我非常欣赏发行方所做的一切。
他们真正在意的恐怕是我,因为是我在说秦始皇,而且这样说,他们就不答应。
一部电影演变成一个文化事件,的的确确是需要新画面这样的公司和张伟平这样的人去运作的,如果仅仅是我拍一部电影不会成为这样的现象。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这次《十面埋伏》的推广有点像“全民文化运动”,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了。作为一名职业导演,你喜欢这种状态吗?
张艺谋:这不是我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它已经是一个现实需要了。我是种萝卜的,不是卖萝卜的,但是我非常欣赏发行方所做的一切。为什么?我觉得今天的市场缺少这种话题。你跟所有的导演谈,大家都很忧虑电影市场,忧虑票房的滑落,但是很多人永远是站在那儿说。如果现在市场上有十个张伟平,你看中国电影热闹不热闹!
新京报:但是普通观众可能未必喜欢这种“强势推广”
的方式。就像当年《英雄》一样,这次《十面埋伏》还没上映,舆论就有很多批评的声音。
张艺谋:这一点我始终不明白,我觉得很多骂人者的心态有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仇视《英雄》?我老开玩笑说,《英雄》里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不该把这事儿搁在秦始皇头上。后来我看到很多文章,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口气,咬牙切齿、上纲上线,不光批电影,而且上升到批人格,好像我这个人一贯政治投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阴谋家。这种攻击特别像“文革”,我说幸亏不是“文革”,要不一定把我吊起来打死了!其实它并没有带给我什么实际的影响。
我经历过“文革”,我们家就是狗崽子、黑五类,这些我都见识过。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曾经身受其害的东西,多少年之后拿出来再用,好像不这样批就不足以表达这个劲儿。这时你就会发现,这当中可能就是某种循环。
新京报:当初批《英雄》的人可能还是有一些民主思想在里面。
张艺谋:其实大家对秦始皇的好坏真那么关心吗?大家真关心应该怎么评价秦始皇吗?我觉得不是。我看很多文章里都有作者自己的情绪,都是咬牙切齿在说事儿。他们真正在意的恐怕是我,因为是我在说秦始皇,而且这样说,他们就不答应。
新京报:所以这次你们同样用这种“全民推广”的方式,来抵制可能出现的“全民批判”?
张艺谋:你所说的这种调动、推广都不是我做的,我做就是实实在在拍这个电影。
如果我分散精力来做推广就拍不好电影了,我只是听招呼,出席一下活动,接受完访问就走了。但是你所说的由一部电影演变成一个文化事件,的的确确是需要新画面这样的公司和张伟平这样的人去运作的,如果仅仅是我拍一部电影不会成为这样的现象。
关于“大”:“好大”是民族天性
中国人是天生很喜欢这种伟大感、宏大感、恢弘感的,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相比之下,我们这样大体量的东西出来,相当一部分人就不想理了,什么都不想说了,因为说什么也白搭。
新京报:据我了解,无论是投资规模、演员阵容还是电影格局,《十面埋伏》其实都要比《英雄》小得多。但是我发现,它做出了和《英雄》一样的声势和“大片”气派。
张艺谋:我们有意这样做的。戛纳首映的时候,很多片商也认为这不是一个小制作。
新京报:除了推广、发行上的有意为之,在制作层面你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张艺谋:我们还是希望能保持电影的大格局。电影的格局很大程度是源于空间,空间大了,虽然只是三个人的核心故事,一样会气势恢弘。这其实倒是我的长项,我在视觉和空间感的营造方面还是有一定经验的。
新京报:你有没有想过,《英雄》之所以票房这么高,《十面埋伏》之所以这么受关注,可能都和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好大”情结有关?
张艺谋:那是肯定的。中国人是天生很喜欢这种伟大感、宏大感的。我们拍申奥片也是这样,从一开始领导就要求气魄要宏大。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新京报:但是我也有点担心,过于宏大的东西往往会对个体产生某种压迫感。现在很多人觉得对《十面埋伏》无话可说,或者难以心平气和评说,可能也与这种感受有关。
张艺谋:我不这么看。我们中国人还有另外一种习惯,就是喜欢雪中送炭,不喜欢锦上添花。中国人对于弱者有着普遍的帮助冲动和愿望。如果是一个小导演的小制作,过程很艰辛,最后常常有许多人站出来声援一下,支持一下,因为这样他会有某种成就感。相比之下,我们这样大体量的东西出来,相当一部分人就不想理了,什么都不想说了,因为说什么也白搭。我觉得这很正常。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