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翻译音乐剧“ThePhantomoftheOpera”这一名字,是有过一些争论的。在以往已经见诸于媒体的剧名中大致有:《歌剧院的幽灵》、《歌声魅影》、《剧院幽灵》、《歌剧院魅影》、《剧院魅影》等等,不一而足。比较起来,其中的分别至少有二。地点:歌剧院或剧院;主体:“幽灵”或“魅影”。
如果直译,似乎应该称该剧为《歌剧院的幽灵》,但也有专家认为,“幽灵”含有恐
怖气氛,会招致“儿童不宜”,也不完全与情节贴切。当然,这部与众不同的音乐剧确实有神秘、悬疑、惊险的情节,很是刺激观众的感官。但从其内容来分析,这部作品还是围绕着两男一女的爱情冲突套路来展开的,音乐和舞台布景相当美,应该是“老少皆宜”,而不应该由于渲染幽灵色彩,将不少青少年观众排斥在外。所以大剧院方面还是决定采用《剧院魅影》的译名公诸于众。
那么,《剧院魅影》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三。一、故事。该音乐剧是根据法国作家伽斯顿·勒鲁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由于小说的情节十分引人入胜,此前多次被各类艺术家改成电影、话剧、音乐剧来演出。在这一长串的剧名中也有中国艺术家们创编的电影《夜半歌声》。故事发生在巴黎歌剧院,古老的建筑、深邃的地下通道、离奇的人物关系构成了许多悬念,诱使你想一直看下去。二、音乐。洛依德·韦伯在写“魅影”之前,他的《猫》、《艾薇塔》、《耶稣基督巨星》、《星光快车》等音乐剧已经使他被誉为“旋律大师”,有人甚至称他为音乐剧界的柴科夫斯基。在“魅影”中,他那充满激情的歌曲还造就了萨拉·布莱曼这一歌坛天使,很多人都说正是他对萨拉的爱促使他写出了那么多“美的旋律”。三、舞美。如果将“魅影”的舞台美术和它之前的所有音乐剧相比较的话,那么完全可以用“空前”这一词语来形容,巴黎歌剧院的高大楼梯、梦幻般的地下湖、形形色色的豪华服饰,加上金碧辉煌的吊灯、魔术般的穿衣镜,从地下升起的蜡烛台都会让你着魔。作者: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