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欧洲电影:移民问题成热门(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25日10:02 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文/芳敏

  与好莱坞不同,在欧洲电影一向不只是娱乐,而更看重艺术。近年来,欧洲影人创作风格丰富多变,但更关注社会现实,近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拍了大量有关移民问题的影片,由此“新的现实主义”不胫而走

  今年5月,随着新成员国的加盟,欧盟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优良传统的欧洲电影也随着欧盟扩大。欧洲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它的电影有着极其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各大A级电影节上,欧洲电影佳片迭出,抢尽风光,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也挣回份额。如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儿子的房间》(意大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血色星期天》(爱尔兰)、欧洲最佳电影《再见列宁》(德国)、夺得了1979年以来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何处为家》(德国),以及获200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尘世之间》(英国)等,近几年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片。在今年第54届柏林电影节和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欧洲影片始终唱主角,吸引了世界影人和影迷的眼球。

  “天堂之路”多以悲剧告终

  从创作题材上看,除了近几年赢得较高票房的一些影片外,欧洲电影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问题,尤其以反映移民、难民问题的影片更引人注目。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来往的增多,移民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第三世界的人们想往幸福,千方百计移居发达国家。欧洲更经历着这一问题的困惑。随着欧盟的扩大,这一问题更加显现出来。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争着去欧洲,而由战争引起的中东一些国家的难民也在梦想逃往西方的天堂。电影创作反映这方面的问题涉及面广而且尖锐。移民们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往往是悲剧结局。德国影评人玛格丽特·科勒认为:“这些影片的特点是具有悲哀色彩,甚至有一些悲观主义。”

  自“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后,大量出现的难民和种族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全世界有同情心的人为此越来越担忧。欧洲和亚洲影人率先触及这类现实题材,拍了大量影片。前年《坎大哈》一片就轰动全球,它极逼真地描述了阿富汗女性难民的悲惨遭遇。

  英国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的电影《尘世之间》就触及了大批难民涌入发达国家的棘手问题。他让“观众切身体验到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的痛苦”,“希望那些仍在面临两难抉择——是继续忍受痛苦生活,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逃难的人们,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生活。”

  《尘世之间》叙述了两名阿富汗人不堪战乱后的贫困生活,从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难民营逃跑,冒险偷渡到英国去。其中一名15岁少年贾马尔总算被准许留在英国,直到18岁生日为止。另一名则在偷渡途中死在一艘集装箱船上。该片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表示,欧洲目前对待难民的态度相当敌意,在英国大选中,许多候选政客都企图以大力打压难民来赢得选票,他的影片就是对当前政治气氛的一种回应。

  德国导演汉斯·克里斯坦·施密特于2003年拍摄的《远处的光》(获2003年柏林电影节影评奖)表现的是移民现象中最可怕的偷渡问题。一帮准备偷渡去德国的乌克兰人来到波兰与德国的边境小城,那里已经聚集了相当多同他们一样准备去西方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然而,他们被蛇头骗到这里,却无法越过边境。影片中奥得河不仅是富足的西方和贫穷的东方的分界线,也许是许多不合法的偷渡者的坟墓。

  波兰导演谢克任斯科卡亚的《我的烤鸡》表现的是出国的人们返乡之后的心态。根据合同协议,主人公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做生意,但当他们合同期满回到家乡时,竟是另一种感觉,生活中仿佛丢失了什么。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的法国影片《优异者》则从另一角度反映移民问题。两个阿尔及尔出身的法国人,在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踏上火车,穿越法国和西班牙回到自己的祖籍阿尔及尔。

  而匈牙利影片《多瑙河》则通过在多瑙河上运送一个人的灵柩的事件,将欧洲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死者生前到处游荡居无定所的故事表现出人一生漂泊的悲凉。

  这类片子中,惟一有所不同的是英国影片《新美国梦》。这是爱尔兰导演半自传体的家庭剧。年轻的夫妇约翰和萨拉带着两个女儿从爱尔兰来到纽约寻求幸福,实现理想。全家竭尽全力想立足美国,经历了痛苦、孤独、疾病等不幸。由于他们善意待人,所以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经过努力,他们最终在美国站住了脚。导演以圆满的结局,给人以希望。这是该片与其他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新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众多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特别是动荡社会中的移民问题影片的大量出现,表现出欧洲电影人的良知和责任心,这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的现实主义”倾向。

  二战后,欧洲的社会问题丛生,力求真实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但后来欧洲电影转向主观化和非理性化。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经受了各种震荡,特别是“9·11”事件后,欧洲电影人开始反思动荡的原因和恐怖的来源,又转向现实主义,将摄影机对准了战争、暴力、贫困、种族歧视等。前年和去年的柏林电影节把最佳影片大奖授予两部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血腥的星期天》和《大象》。当时国际评论界就此作出前瞻性的总括:“世界电影的总趋势是迈向‘新的现实主义’。”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以中东冲突为背景的《风筝》获评委会大奖,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纪录片《华氏911》获金棕榈奖,这都清楚地表明:关注当今现实的影片,赢得了国际影坛的青睐。

  “新的现实主义”(NewRealism)是对好莱坞电影美学与风格的否定和革新,也有别于“新现实主义”。它所表现的不止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当前国际舞台上的种种重大事件;运用的手法也更加丰富,融合各种后现代的元素,但最突出的是纪实化,即非常接近于纪录片拍摄,给观众“超乎寻常真实”的印象。

  《尘世之间》(英国)

  《远处的光》(德国)

  《优异者》(法国)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最新高薪空缺职位!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音乐 明星 好歌 歌手 
酷图 刀郎 自拍 写真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