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肖扬
南方网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影坛也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讲台。但是目前所有的舆论却都在说张艺谋和他的《十面埋伏》,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张艺谋仍然是中国电影一面鲜明的旗帜。张艺谋因此而不平凡,张艺谋的电影因此而不能平凡。
尽管张艺谋为《十面埋伏》付出了自己高超的想像力,牡丹坊中错落的鼓乐、奔马驰过鲜花摇曳的草地,还有鲜血滴落在缤纷白雪上的搏命,这些场景无论在美术、动作设计、运镜、光色处理、节奏上,都让中国的武侠电影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观众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还想要更多。他们在一部影片中,不仅要看到唯美的画面,还要看到画面所铺陈的故事是否有沉着的庄严、深情的诗意和凝重的力量。张艺谋的电影曾经让人们震撼,所以人们期待坐在影院中再经历一次震荡。观众们对于张艺谋是越来越挑剔了。
张艺谋不可能不知道观众的预期,他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一种试图贴近观众心理的实验。把电影当做视觉角斗场的张艺谋,把他对于画面的理解做到了极致,但是,在这种重心偏移的努力下,张艺谋却忽略了叙事。
“别以为是导演就会讲故事了”,观众们并不客气。回望张艺谋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着莫言、刘恒和苏童小说基础的辅佐,张艺谋用他的视觉能量将纸媒体上的文字转换成为具有颠覆力的画面语言,作品中或反思、或批判的狂放力量与张艺谋特殊的视觉才华相融一体,从此惊遍天下。相比而言,《英雄》、《十面埋伏》两部争议颇多的作品却是文学化不足的原创故事,人物关系生硬牵强、内容苍白空洞、对话不伦不类,正是因为故事方面的塌陷,使得张艺谋无法借力打力,即便使尽自身的才能和努力都无法填平这个巨大的漏洞,故事成了张艺谋的软肋。
《十面埋伏》叙事功能的缺乏,一要责怪编剧,二则与张艺谋在商业电影范畴尚属新人有关。商业电影要做到让大众狂欢,而张艺谋则擅长将自我内心中对中原文化的体察表露出来,由“自私”转为“无私”,张艺谋显然还没有找准商业电影的脉搏。
但是在张艺谋还没有成功转型为商业电影导演的时候,张伟平却率先替他的电影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化操作。这便有了人们对于张艺谋影片“形式大于内容”的第一印象,待影片放映后,画面与故事的差异则再次突出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并最终形成了观众期待上的落差。
票房不可能永远建立在期待的基础上,票房的成功也不代表影片的无可挑剔,张艺谋打消人们质疑的武器,只能是他的下一部作品,一个建立在好的故事基础上的好影片。
而人们对中国电影的期待恐怕并不完全拘泥于此,观众之所以用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对张艺谋的作品提出苛刻要求,正是因为中国影坛缺少优秀导演、优秀影片、优秀的电影营销模式。高处不胜寒的张艺谋若想卸下肩上的重担,惟有等待中国电影的繁荣之时。编辑 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