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奔忙的城市,“城里人”很少把目光的落点投向民工,尽管他们是游走于城市的空气分子,随处可见。越来越有教养的都市人或许不再朝他们投以厌恶的目光,却也把“民工”的属性定义为透明而从容忽略。于是,当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东北松原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剧组时,破落的长途车站、充满异味的工棚、满是灰土覆盖的工地、民工们凝滞的目光,让人很难把眼前的景象和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联系在一起。
到片场,放眼看去,发现在成帮结伙的民工堆里要搜出几位主要演员是件挺困难的事。剧中饰演民工头的演员马少华,黑乎乎的手脚、胡子拉碴的一张脸还不算什么,只是那副趿拉着鞋,手提裤腰歪歪扭扭地站着,时常翻起眼睛斜着看人的模样跟民工别无二致。马少华说剧组的口号是,“别装!”于是演员们每天和民工在工棚里同吃同住,放在人堆里早就分不出谁是谁了。一次马少华身着戏服,拿100块钱上街买东西,小贩反复验证了20分钟后非说钱是假的,原因是太阳底下不变颜色。
其实,几乎剧组中的每位演员都因饰演民工而在公共场合饱受歧视,类似的段子不少。曾因《渴望》几乎家喻户晓的孙松也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于民工而言,打工苦还不算什么,被人瞧不起才是最难受的。孙松说:“一次和民工们一起打篮球,一个场子里还有另一群人,我开始还挺自信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吆喝着一起打,结果人家白了我一眼就走了,我这才想起来,哦……我是民工。拍这个戏我是充分体验到了身为弱势群体的心理,你见过一个民工在商场里逛吗,没有,他们从来都是拉帮结伙地壮胆才敢进去,民工们自己同样有很深的自卑心理。”
导演管虎在深入民工堆中体验生活后,就将原来写好的15集剧本全部推翻重来,他说,“民工根本不是咱们想得那样,跟他们生活一段时间就觉得原来的剧本全是瞎掰。”从最初的一个随意的设想到拍摄至今,在管虎眼里,民工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的一面,“剧中,我通过5个民工不同的经历散射他们生活状态,在生存危机面前,他们的挣扎、顽强,这一群体的方方面面都会自然显露出来,剧本顺势而行,力求‘貌似’真实。”管虎意图,“如果镜头仅是从繁华的街头摇向一个角落,民工坐在那里,没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用怎样的目光观看这个城市,所以,我要跟着他们走,跟他们到工棚、回家,看他的老婆孩子,看到他是怎样生活的。”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