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素有“崇孝之乡”美称的浙江上虞,有两块“孝”的丰碑———古代二十四孝之虞舜、曹娥。其孝德世代相传,是虞舜文化中珍贵的精神遗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这是一种福分,也是一种荣耀。而且,这福分与荣耀绵绵然、汩汩然,正在延续———最近,上虞市赋予孝德以时代内涵和新鲜气息,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开展“上虞孩子崇孝德”的教育
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崇尚孝德,是一个超越历史时空的话题。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火遍大江南北,那感人至深的词曲就像吹苏万物的春风,使人油然产生“常回家看看”的恋家思亲之情。孩子是父母心上的肉,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多少能理解父母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呢?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迭,已被赋予新的内涵,逐渐从过去仅仅是赡养与表面尊重,演变到互相理解、互相促进与沟通。然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孝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父母既有养育儿女之恩,为人子女者更应义无反顾地予以反馈。从道德观上来理解,孝德教育的对象看似未成年人,其实更是为了“教育一代人,影响几代人”。孝德教育必然归宿是树立大教育观念,通过未成年人,再影响到父母、家庭和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未成年人孝德教育社会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他们的模范行为,会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反之,父母的行为失准,也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当然,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并不能止于孝父母敬长辈的层面上,不妨从“养亲”、“敬亲”、“尊亲”这三个孝敬道德习惯着手,培养他们热爱、尊敬长辈的孝德、孝心、孝行,进而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最终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孝德,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难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敬不爱,爱他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恐怕也是一种奢谈。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了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03日 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