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举行的《邓小平·1928》的开机仪式,对上影集团来说是启动了今年一个最重要的生产项目,于我个人来说则是了却了一个心愿:一个延续了5年的心愿。
1997年上影便开始筹拍《邓小平在上海》,后改名《烽火青春》,其根据是大量史料中记载的关于小平同志1928年前后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经历。这个题材由黄亚洲创意并编写剧本,后有倪震参加编剧,但终于没有能在国庆50周年投产。究其原因,作为一
开始就担任责任编辑的我不免感触良多,思绪万端。
从中途夭折到终于投产,这其中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观众的进步、思想的发展,也反映了电影观的开拓。重大题材采用了情节剧的形式,这在几年前是很为人所怀疑的。尚记得当时我同歇浦兄为了剧本的修改而冥思苦想这一十分痛苦的情景。原来的剧本在史实上做了大量努力,但毕竟有着故事不够好看、情节不能连贯的毛病。这些问题决非作者功力不逮,而是对重大题材的创作,当时人们的思想仍受着种种束缚之故。今年的《邓小平·1928》虽还有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足,但在将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与具体的剧情的结合上,在将悬念、惊险等因素引入重大严肃题材影片这方面有了一个飞跃。5年的历史不算长,但人们观念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这种变化也来自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化思想的普及。上影的领导在考虑重大题材时,不再认为它只是一个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部应赢得普通观众喜爱的作品。因此在影片的样式、风格、演员的选择等方面,更多地顾及了观众的兴趣和市场的需求。无论将来这部影片票房如何,这种尝试是极为重要的。
这部影片的上马,也标志着我们在电影投产决策上有了民主化进程。历史上的是非,自有其特定的背景。一部影片的投产和不投产由种种复杂的原因左右,这都可以理解。但无论怎么样,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要宣告一个题材的下马)。当年,《烽火青春》已成立摄制组,并选定了主要演员,前期经费已花去数十万元,但一声令下,便毫无争辩余地地下马。厂里正式颁发的剧本通过令、下达的投产令、成立摄制组的通告等等都成为一纸空文。如今这个剧目得以重新上马,对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无论哪一方面领导都不再以“宁紧勿松”的态度来苛求它,而是以支持、关心的态度,为它的投产创造条件,以求在短短三个多月里将它完成,献给小平同志的百年诞辰。艺术生产决策的清明、民主的进步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这个题材的始作俑者之一,在欣喜之余,记下这样一些感想,既是为这个题材的前史留下一些史实,也是期望《邓小平·1928》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生产上真正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毕竟,它的投产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