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平
在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快”成了一个最为显著的指征,整个时代似乎成了一列不断提速的列车。人们习惯于把幸福向未来寄托,因此改写过去、超越现在、创造未来在人们心灵深处被约定俗成为一条制造幸福生活的流水线。快,让我们尽享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便捷;快,让我们的脚步匆匆太匆匆;快,让我们无暇他顾;还有,快,让我们失去了
很多“慢”的乐趣。
慢的乐趣从什么时候开始失传的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法国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慢》一书中这样设问。虽然昆德拉生活在法国,但这些描写陌生国度里人们田园式生活场景的文字,对我们来说又是多么熟悉。
当社会进步的车轮碾入工业化时代后,一切都变了,人们被机器“抵押”给了速度。而“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在机器的帮助下,快开始越过慢,成为一个生活的领跑者。快餐、快递、快车、快讯,连“快乐”前面也是快,整个生活仿佛已被简化为一个字:快。而慢则开始在快的挤压下退居后台,成为一个带有贬意的词语。慢,真的不值得我们打量和留恋了吗?
虽然快的追随者甚众,但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有头脑清醒的慢的倡导者。近年来,快餐风靡全世界,这种进食快速简便,但容易导致发胖的餐饮方式就引起一些人的思考。为了唤醒人们被快餐麻木的味觉,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和支持者成立了一个“国际慢餐协会”,他们把慢餐标志里的“0”夸张成一只蜗牛形状,以此提醒人们坚持用蜗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
无疑,快属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属于机器大生产、流水线和信息高速公路;而慢则属于农耕时代,属于田园牧歌,属于水车和犁铧。快,让我们失去了诗意。快让我们迟钝,让人无所适从,让人惯于遗忘。而慢是记忆,它让时间具象化,让记忆流传。“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成正比。”慢是韵味,慢也是幸福。慢唤醒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慢使我们对快乐和幸福的体验更加丰富。
对快和慢的比较,并不是要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也不是要做一番非此即彼的辨别,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对两者的需求同样重要。因此这更多地是一种对弱势的关注:在“快”之余,能把我们匆促的脚步放慢,稍作停顿,平心静气地坐下,回望回望我们的来时路,回忆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感受感受当下的生活,温习温习昔日的美好,让冷漠的人情加深,让疏远的关系沟通———体会体会这些难得的慢的乐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04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