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尽管对于刀郎的是是非非甚嚣尘上,但是喜欢他的人却也为数不少。昨天,记者上街进行了随机采访,听到了许多对于刀郎的溢美之词。
王府井FAB音像店
在这个巨大的音像店的门口,张贴着同样是“刀郎”系列的艾尔肯专辑海报。而在
CD专柜前,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张专辑依然摆在过道旁最显眼的地方。据售货员介绍,在刀郎最火的那几天,这张专辑一天最多可以卖出100多盘。记者恰巧遇到一位正在CD架前挑选专辑的新疆小伙子闵辉。如今在北京从事电脑设计的闵辉对记者说:“刀郎在新疆也待了很长时间,所以他的歌新疆味比较浓。而这种新疆味属于本土音乐,当地老百姓唱起来也琅琅上口。同时他的嗓音特色也很符合西部的感觉,所以作为新疆人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歌。”闵辉说,他一年才回去一次,去年过年他回家之后发现很多人都在听一个叫做刀郎的歌手的歌,而当时北京还没怎么流行呢。如今新疆,满大街都是刀郎的歌。闵辉说,新疆歌手艾尔肯在当地反而远不如刀郎的名气大歌更流行。
牛街附近一建筑工地
记者在这里发现,接受采访的民工中基本上有两种情形,一部分在工余时间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的年龄稍微有些偏大的民工完全不知道刀郎是何许人也,而另一部分听过他歌曲的人几乎齐声夸赞。一位叫张斌的小伙子提起刀郎满脸的欢喜:“他的歌,我听过,很好听。”小伙子说,他最早在收音机里听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就喜欢上刀郎的音乐了,而且有机会就听。至于刀郎的音乐好在哪里,憨厚的小伙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一个劲儿地说:“听着舒服。”
某公司门卫
在某公司门卫值班的小伙子路侠平提起刀郎同样是一脸的兴奋。他已经想不起来最早听到的那首歌的名字,但是刀郎的歌他听一遍就喜欢上了,这两天还特意去音像店买回了那张《2002年的第一场雪》。记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喜欢刀郎?路侠平的回答很干脆:“真实,有男人味。”
某广告公司白领
今年27岁的曲先生来自大西北,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担任企划工作。刀朗那富有西域特色的音乐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自然在听歌时也就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感触。曲先生告诉记者“我觉得刀朗的声音带有种能够穿透出戈壁的苍凉,这对于像我这样同样来自大西北的人来说是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
信报记者张学军何鹏浩
他们捧红了刀郎
李松强(刀郎经纪人)
作为刀郎的经纪人,他的眼光独到,手段高超,也可以说这一票被他捞上了。据悉他和发行商根本没有做什么宣传,只是把唱片送到唱片零售店希望他们每天能放一小时刀郎的音乐。现在刀郎火了,他每天拒绝的各类演出和采访多达十余起,平均每三分钟就要接一个电话,“一场演出出场费就35万,一年接十个演出,就发财了!”但是他都一一回绝。据说李松强是在酝酿更大的事。
郑金标(唱片代理人)
刀郎唱片的全面代理人,新疆发行的操作者。他通过手下的德威龙负责唱片在新疆地区的发行,其他地区则通过德威龙公司交由广东俏佳人旗下的大圣文化负责?大圣文化是俏佳人利用自己的影视销售网络另起的音乐发行厂牌?。但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正版的刀郎专辑中有很多都并非德威龙出品,刀郎两年前所发行的唱片中,发行公司一直在变。
王晓峰(乐评人)
如果说王晓峰喜欢刀郎的音乐,一定是骗人的,因为了解这位乐评人的人都知道他的口味和品位。不过他看出了刀郎的商机,也开始不遗余力地推销刀郎。刀郎的走红跟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宋柯(太合麦田老总)
宋柯曾以朋友身份为刀郎介绍各种合作伙伴,为他的走红也做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事情。
翟佳(本报记者)
翟佳在本报上刊登的批评刀郎的文章虽然招来了很多歌迷的不满,乃至有人宣称要威胁她的人身安全,却推动了刀郎的红火。文章在新浪等网站转载后引发了无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反而对刀郎热潮起到一个再次推动的强大作用。(信报记者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