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在《十面埋伏》之前,暑期档一直是进口大片的天下,而在2004年,《十面埋伏》放弃了运作颇为成熟的岁末档期,只身闯入了这个夏天。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有一股甘愿牺牲的悲壮色彩。
从首映开始的18天里席卷内地1.5亿元票房,超过进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总和。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十面埋伏》及之前的《英雄》,人们可能至今还不知道国产电
影在市场上到底能有多大作为。
《十面埋伏》的市场表现引起了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重视,也让电影局看到了国产电影借机入市并创出佳绩的可能性。电影局认为,《十面埋伏》的全国热映点燃了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国产影片的市场地位。这种观影热潮将会带动其他一批质量高、制作精的国产影片全面进入电影市场。
尽管对这部电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来自民间的声音也一再认可,《英雄》之后的《十面埋伏》,又一次对国产商业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似乎不仅是作为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在上映。在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扮演了问路之石的角色。它甘愿牺牲2000万元的高价,首次将音像版权的出售推迟到影片上映两个月后;作为国产大片,它首次尝试在暑期档上映,而不是选择在运作成熟的贺岁档;它首次花2000万元为电影造势。
有电影学者指出,《十面埋伏》,包括此前的《英雄》,是中国电影从“主流大片”向“商业大片”的转型,并评价商人张伟平和导演张艺谋通力合作的《十面埋伏》所体现的生产力转型,“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次跨越”。
以《十面埋伏》为平台,新画面公司的招商范围涉及了各个领域,招商项目多达10余项,包括首映式冠名、贴片广告预售、央视黄金时段广告、音像制品广告、纪录片发行广告、路牌广告等等。影片还未上映,《十面埋伏》的北美发行权卖了约1.15亿元,日本发行权卖了0.85亿元,成本收回大半。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说:“张艺谋创造了‘高概念’电影,就是由名导演、名演员组成的豪华制作阵容,加上非常出色的营销手段,使得它未曾上映便已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
《十面埋伏》投入2000万元营造的令人眼花的宣传攻势,正是大多数国产电影的弱项。尹鸿说:“美国电影的营销推广费用差不多相当于其制作成本的1/2,而我国国产电影一般仅占不足5%。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国产电影一直不被老百姓看到、不能成为消费热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