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作为一个“矛盾和可怜”的人,不但看出了《史瑞克2》中所有的引用和戏仿,而且把观众分成了4大类,而且看完之后还感到不舒服……
看懂《史瑞克2》到底需要多少知识?这个问题很难量化。但我认为,可以按照“博学程度”把现场观众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问号型。他们是电影院中比较沉默的一群,虽然偶尔也会被“穿靴子的猫”逗乐,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些狂笑不止的观众身上,头顶总是蹦出巨大的问号,心想:“犯病啊?有这么好笑吗?”
2)引号型。这些观众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平时爱读明星八卦,对本片的几个主要配音演员及其家属都比较了解,看过《指环王》、《蜘蛛侠》、《碟中谍》等大片,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史瑞克2》是一部有着很多典故的变态电影,所以他们心中的评论音轨处在不断“掉书袋”的引用过程中。
3)叹号型。这些人就比较夸张了,他们是“问号型”
观众质疑的“犯病者”,“引号型”观众的升级加强版。知识面广,不偏科,不仅看得出菲奥娜公主的武功出自《街霸》游戏中的“嘀嗒嘀”和“耗油根”,而且听得出“毒苹果”
酒吧中的虎克船长在唱TomWaits.他们的嘴巴总是张得很大,不是笑得死去活来就是拍案而起:“太叉叉牛叉啦!”
4)省略号型。只有少数几个矛盾和可怜的人才会达到这种境地,他们在看完电影之后不得安生,还要继续思考一些不靠谱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片中有那么多针对迪斯尼的玩笑?被扔到海里的小美人鱼、爱臭美的立柜和烛台(《美女与野兽》)……
莫非是因为梦工场三巨头之一的卡森伯格对当年被迪斯尼总裁伊斯纳开除依旧耿耿于怀?
《史瑞克2》让我感到很矛盾,一个挺好看的片子,为什么越想越不舒服呢?
可能是因为它过于精明,或者过于自大。
一部摆明卖给全世界的动画片,充满了有意的自我指涉和潜在的文化优越感,那被替换成“遥远国”的好莱坞标志,满街的星巴克和范思哲,大量美国流行文化的援引、戏仿,只有异常西化的东方观众才能体会这些“关于美国”的笑话,但是“跟着别人笑完”之后又会心里犯酸,难道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梦工场已经自信到可以滔滔不绝地把本土段子塞到国际产品中来,并且默认全球市场都会无障碍接受?
自卑之余不禁让我想起同样来自美国的动画大厂皮克斯。《海底总动员》给中国观众带来的快乐是如此真挚而强烈,以至于相比之下,带着霸气的《史瑞克2》有点像“不用也得用”的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