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戏剧节说开去
关注“大学生戏剧”节系列评论之二
编者按: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因为剧目精干和组织得力而广受好评。以往,不少戏剧人习惯于从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取灵感和新思维———尽管它常常是粗糙和幼稚的。
但是作为组织者之一的陶子小姐却提出,除了获取,我们还应该看到它背后的“集体治疗”意义———而这,可能更接近戏剧的本质。
校园戏剧愈发受到戏剧界的关注了。开幕式上,郭启宏、林兆华、王晓鹰、田沁鑫等著名剧作家、导演以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校园戏剧的支持;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秘书长廖奔特意为大学生戏剧节撰文,文章的标题即是“戏剧未来的曙光”,对校园戏剧真是厚爱有加。
本届大学生戏剧节除了低廉的票价之外,还在每一部戏后安排了座谈。与一般的观众见面会不同的是,在这里交流的专家、观众都不会遮遮掩掩,各种思想、意见交锋明快。在关于校园戏剧与专业戏剧无休止的争论中,在给校园戏剧提出了许多苛刻的难题之后,我经常会想起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顾雷同学的一句话“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以集体参与为前提的。”
诚然,校园戏剧是戏剧整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主流戏剧因为种种体制制约而无法得到批评与刺激,亦很难在整体上有所突破的前提下,人们迫切希望校园戏剧能承担起未来的责任当然情有可原———虽然这也未免太焦虑了些。
把戏做好,也是大学生戏剧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我更期望人们能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给戏剧节的主体———大学生。当他们努力地以自己能看到的、能想到的戏剧方式,坦诚地把他们的心灵剖给人看的时候,如果一味用所谓“专业眼光”
来要求他们,一味强调他们在戏剧表达上的弱点,说实话,我觉得很不公平。
在我看来,戏剧作为一种不单纯为着利益,同时也是为着表达的艺术行为,给了大学生在集体中生活与成长的最好契机。集体生活,是一种在集体中矫正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一种不单独为自己的生活状态。如今,当“原子化”的构图已经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结构体中,当自我已经被放大到无限大,到了可以为了自我牺牲他人而丝毫不以为耻的地步时,集体的意义真是格外重要了。
看上去,这像是戏剧之外的题外话,而其实,这与戏剧创作息息相关。如果戏剧的创造者自己的生活都没有根基,又何谈艺术创作呢?
很多人喜欢说“以戏剧为生活方式”。什么才叫生活方式?我想并不在于你一年看了多少戏,也不在于你在剧场里呆的时间够不够长。重要的,在于你有没有认识到戏剧的集体性,有没有认识到戏剧就是一种集体参与、一种在集体中的自我治疗。
陶子(剧评人)[ 责任编辑:王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