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刀郎在2004年的走红类似于2001年的雪村、2002年的杨坤、2003年的沙宝亮,或者说刀郎现象与当年的迟志强、任贤齐《心太软》雷同。这些定位,都一致指向刀郎音乐的生命力不具备长久性。而刀郎经纪人李松强、广东大圣公司企宣负责人黎明均对刀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手中的武器很简单:“我们凭歌迷的热情。”这句话不难理解———只要市场认可、老百姓认同,刀郎就会红下去。
反方:制作力水平低下
刀郎现象中,批评者声音一般都认为刀郎的音乐制作力水平低下。华纳唱片知名制作人卢中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看来,刀郎的音乐不太高级。我做专辑肯定要考虑传唱性,但底线是歌词不能像顺口溜。音乐不能那么粗糙,我不希望大家以他为参照物去做音乐。”汪峰等音乐人一致认为,刀郎最成功的还是他翻唱的歌曲,而不是原创。
见光死
刀郎越炒越热归功于他的“神秘”,但刀郎在《十面埋伏》首映庆典上公开亮相时,观众反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烈,不少观众认为刀郎的现场演唱一般,和唱片水准有明显差距。于是很多言论认为刀郎的低调是避免“见光死”。如果他像一般歌手一样四处宣传、签售,他早就“死”了。
正方:音乐魅力>技术手段
针对刀郎的《2002》制作、录音比较差,编曲简单、后期制作粗糙的言论,黎明承认从专业眼光来看,他接受这种批评。他表示,10月面世的刀郎第二张唱片《喀什葛尔的胡杨》在制作水平上有长足进步。卢中强也坦言,刀郎热也让唱片界开始反思:“我们做唱片对音响、话筒等技术设备的重视,远远超过了音乐本身,恰恰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原始感动。”
专业水平高≠市场承认
在太多怀疑刀郎创作实力的“围剿”中,《胡杨》无疑将背负巨大的市场压力。黎明透露,《胡杨》中有8成歌曲来自刀郎原创,而且凡是听过主打歌《胡杨》的人都一致叫好。他还说,刀郎成名后心态还和从前一样,现在传媒对他议论很火热,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仍一如既往扎进新疆丰富的民间音乐中,所谓“见光死”,是外界多虑了。同时,他也向圈内人士提出质疑:音乐是做给小众欣赏还是为大众服务?“购买刀郎唱片的消费者中,有一些是多年都没掏钱买唱片的人,刀郎的音乐赢得了最广泛听众的喜爱。在我看来,只要刀郎的音乐能够得到市场承认、迎合了大众审美心理,生命力就一定能长久。”
本报记者 陈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