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据统计,目前全国文玩收藏者有7000万人;专家呼吁,一夜暴富的例子让人产生投机心理,对文玩收藏要警惕博彩式的过度渲染
电视给收藏热再添一把火刘先生用一百斤大米换的九件玉雕,被鉴定为价值88万元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珍宝;史先生的老师花一百元钱买的黄花梨八仙桌,被鉴定为价值40万元的明代家具;黄先生自估价500万元的祖传九层镂空象牙球,在专家眼里只值1000元;何先生
自视不下10万元的清代云锣,专家给出的价却仅为5000元……
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带来的感官刺激,别说文物持有者了,就连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跟着着急上火。CCTV-2每周六晚间首播、周日上午重播的《鉴宝》栏目,其间弥漫的真假共辨、珍宝同赏、比眼力、猜价格的悬疑与紧张,就像一出一波三折的惊险情节剧,让观众的情绪在财富的梦想中起伏跌宕,生发起了对文物收藏的浓厚兴趣。痴迷这个节目的张女士说,看专家给宝物估价时,心里别提多紧张了,不过还真挺长学问。她有一个鼻烟壶,也真想到现场碰碰运气。
从《烟壶》、《人虫》、《古玩》,到《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人生几度秋凉》,再到央视《鉴宝》节目,随着越来越多有关文玩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出台,文物收藏不知不觉间被烘热。王先生说:“这类节目看多了,不知不觉就好上这口儿了,据说全国有7000万收藏者,想不到一不留神自己也陷进去了。”
俗话说,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文物收藏的话题确实十分讨巧,《鉴宝》开播头半年,节目组就收到5万封观众来信,天南地北的古玩爱好者纷纷掏出自己的家底渴望一辨真伪。客观地说,并非是栏目办得多“高级”,只不过是文物收藏本身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而相关文艺作品的相继问世,也正好呼应了这一热点,为收藏热再续了一把火。
与几位古玩爱好者谈起《鉴宝》栏目,他们感触最深的除了节目的专业知识外,更让他们感兴趣的是收藏有可能带来的暴利。丁小姐说:“搞收藏,兴许哪天好运气就来了。”屡次上当但依然很乐观的金先生说:“这就跟开车似的,新手上路哪有不剐蹭的?就是希望学费别太贵。”在收藏圈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马先生表现出另一种担忧:“盲目跟从、曲解收藏含义,是目前收藏界的一个误区。”他认为,尽管《鉴宝》中有很多赔本赚吆喝的例子,但一夜暴富的例子也不少,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投机心理。
通过看电视节目,文物知识有了普及和提高,人们眼尖了,价格也上来了。在这一行当里倒腾了20年的赵先生一脸无奈:“现在买卖没法做了,明明谈好了800元收购一对儿将军罐,几天后带钱去取,人家不卖了,说看了《鉴宝》节目,不给八千元免谈。”另一位开文物商店的小史也是频频叹气:“现在不像从前了,买者眼睛忒尖了,动不动就拿这电视节目说事儿。”
在资深古董收藏家李旭明看来,《鉴宝》节目办得不错,但有一点不足就是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在估价上与市场价格有些悬殊。鉴定上的不专业,很容易误导观众。同时他坦言,这个节目引导了一大批人进入收藏市场,让大家更关注历史和文化。但要警惕对那种博彩式的过度渲染,文物收藏过热很可能导致一种畸形与病态的社会心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