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新曲其实是老调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08:31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伍斌)近日,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帝王题材的历史“大片”正在荧屏热播,沪上一家舞蹈团的排练场上忽闻异议:这配乐听起来咋这么耳熟?几位主演侧耳细听,真的,这旋律与团里刚获了大奖的一部原创舞剧中的音乐如出一辙。等电视剧结束时的字幕出来,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电视剧作曲和舞剧作曲乃一人也。

  类似“新曲是老调的重弹”的疑点,近期不断出现。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大腕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美式MP3 SOUL登陆中国
级编导,由影视而芭蕾,由芭蕾而实景歌剧、大型活动舞台表演等,频频重拳出击,引得媒体大加爆炒,但剧目间隔过短,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出了“破绽”:他将自己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舞台元素乃至道具,不断“克隆”和重复着,几乎每部新作品,都会看到前一部的影子。还有一些戏曲名编剧,因为各方邀约不断,盛情难却,多方出击,作品中烙上了深深的个人风格。难怪有人将文艺创作领域中的这种倾向,归结为“多胞胎”现象。对此现象,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一位艺术创作负责人认为,现在院团机制、创作机制活了,艺术家不再“绑”死在本团创作中,有了在艺术天地中纵横驰骋的自由,这是好事。但是,各种项目只对少数名家“抢逼围”,不求各自的风格和质量,但求“名家效应”,便在无形中促成了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艺术创作的“场”。对于艺术家来说,来者都是满腔热情,有不少还是有来头的制作公司,甚至是某一地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你不答应,似乎难以“过关”。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舞台剧导演,同时被几个省市的各剧种新作争抢,压力很大,状态也颇显疲惫。他跟记者掏心窝说,名家不是万能的。一部作品的成功,其实跟自己的艺术风格、生活积淀、舞台特长密不可分。现在什么题材都要来找我导,自己在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都不充足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只能拼命“掏空”自己,到头来反而帮了倒忙。

  还有知情者指出,艺坛也有少数忙于“赶场”者。创作“项目制”普遍推行后,为争得名家加盟一掷千金的大有人在,有个别作者有时候也会“捣捣浆糊”。比如,有个别名气较大的编剧或作曲家自己忙不过来,就用“发包”的形式,把任务分给一些研究生来“分制”,最后由他把各片断连缀成章,署上自己大名一交了之。实在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对“老调”进行拷贝和粘贴,就成了“新曲”。用这种方式制造出的“多胞胎”,艺术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这对大量投入的资金和其他艺术劳动力来说,更是一种浪费。社会在呼吁这些大腕们“喘口气”的同时,创作者自己也应该以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进行自我规束。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电视剧 明星
 一米阳光 七里香 江南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