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美国劲吹西风,也吹东风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10:26 新京报

  上世纪80—90年代,所有的读书人都被西方的形而上著作所迷惑,对于西方的论述新思几乎是亦步亦趋,列奥·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福柯……

  少女们读《时尚》、老人们读养生、商人们读德鲁克、作家们读昆德拉、哲学家们读《词语》,这才是人间正道。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美式MP3 SOUL登陆中国

  美国人,最为中意的书无非几类,一是小说,那是消遣;二是励志,那是工作;再就是烹调家居,那是生活。

  从哲学到饮食

  读书人最是狂妄。这是我对中国引进图书的一个直观看法。在上世纪80—90年代,所有的读书人都被西方的形而上著作所迷惑,对于西方的论述新思几乎是亦步亦趋,列奥·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福柯……这些拗口的名字成了一种身份的标签,似乎西方人人都在读这样的书,即便看不懂,也需在书柜里摆上这么一本。后现代、后后现代,不是什么殿堂术语,似乎成了贩夫走卒的日常闲谈。

  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风向又转,拜金主义潮流兴盛,于是又开始流行沃伦·巴菲特、德鲁克、比尔·盖茨,以至当时一本名叫《上帝与拉里·埃里森的不同》的传记书,在大江南北狂飙千里。

  这些都是读书人的罪孽。人类群体的分野,是亿万红尘,各有各的庄严法相。少女们读《时尚》、老人们读养生、商人们读德鲁克、作家们读昆德拉、哲学家们读《词语》,这才是人间正道。出版商们乱点鸳鸯谱,搞得十亿神州尽尧舜,大家都读哲学书或经济书,人世风情就没有了。

  最近几年,出版界才开始对西方饮食男女的书籍重视起来了。当然,这和中国自己的发展还是有关系,因为生活富足了,精神层面的选择才会多起来。比如《哈利·波特》、《魔戒》的兴盛,便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同时流行同一个标签的开始。去年在美国风云涤荡的《达·芬奇密码》,听说在国内也是大红大紫,我以为引进图书多少开始有些“接轨”了。

  走笔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个在纽约当外交官的朋友的话。她说:美国人其实很浅薄,他们爱看的书,不外乎那些鸡飞狗跳。所谓的鸡飞狗跳,就是那些拿政客开涮的玩意儿。比如去年在排行榜上面居停不下的迈克·摩尔的《哥们,哪是我的国家》、《布什说过的最大的十个谎言》等等,翻开里面看看,全是难以卒读的垃圾,不过美国人全都甘之如饴。

  所以我以为中国的读书人又开始狂妄了。今年在美国最为流行的几本书,比如克拉克《反对所有敌人》、伍德沃德《战争计划》,都拿来炒得火热。我读这些书的时候犹如天书,因为缺少对于美国政治的许多知识,看起来费劲得很。

  其实生活在这个伦理环境中的美国人,最为中意的书无非几类,一是小说,那是消遣;二是励志,那是工作;再就是烹调家居,那是生活。政治类的书籍在这里畅销,无非是因为他们在这个环境之中,家国大事也是家长里短,不得不说。众人以为希拉里的《活着的历史》是什么家国大事吗?那其实是典型的“娇娇陌上看风景,我在陌下看娇娇”的情绪。

  美国的许多书,比如谈旅游散文、比如风情故事,读起来都饶有风味。说到这个社会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就是它的选择性多,各人有各人风采。克林顿的书卖得如火如荼,但玛莎·斯蒂沃特的厨房技巧也不稍逊风骚,哲学至理与饮食琐事,各领群伦,这才是正道。说中国的出版引进与西方出版的真相,那可真的看似西风,不是西风了。

  西方臆想东方

  耶鲁大学的大师史景迁曾经写过一本书《大汗之国》,把20世纪前西方人对中国描述的书都拿出来检查了一下,从马可·波罗直到费正清,不过是把自己脑子里已经有了的中国的形象,拿看到了的中国的现实,论证了一下,可谓各取所需,整个拼凑起来,也不过是中国真实之鳞爪片羽。

  便是到了今天,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到纽约的所有书店里面去一看,中文直译过来的书籍实在是少得可怜。早就听说余华的小说翻译成了英文,可是在书店里面从来就没有见过。上网去订的话,或许才有可能。最经常可见的,不过是《西游记》一种,那是美国人喜欢它的铿锵热闹。其余的书,不过是为了给学者们做研究的而已。

  所以萨伊德当时很不满意,写了一本《东方学》,斥责美国人之傲慢,把海外种种全都妖魔化了个尽,不过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而已。不过萨老人家尽管发火,美国人也尽管依然故我。英国人因为语言相同,所以多少还有些他们的人写的书,其他国家的,那都只是凤毛麟角。但是我以为萨伊德也未免太过着相,美国人说起来也很委屈。因为他们是爱读关于外国的书的,这几年大为流行的文化书籍,不是西方的,而是东方的,尤其是关于中国和日本的。不过他们看的不是外国人自己写的,而是美国人写的介绍国外的书。关于中东的书,现在可以拉几车皮。远东的中国和日本,在大一些的书店里都有一个专柜。

  看他们的书,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精神旅行。因为那些人名和地名都非常熟悉,不过读起来浑不是江川茅屋、大风起兮的味道……有点像是在满是英文字的中国餐馆里吃饭,全都是咕老肉的味道。我以为《东方学》的贡献,就在于这些拿着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套用东方现实和历史的做法,变成了西方政治外交的主流思维,才开始变得面目狰狞。

  当然也有些华裔作家在写给美国人看,不过其中的大多数我以为是有胜于无。比如在美国很红的谭恩美,她的《喜福会》我也翻了一翻,也真是满纸荒唐言。她去国已久,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用的是美国思维,于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或微言大义,在她看来,都已经是无法理解的无字天书了。

  对了,这就是美国人理解东方的方式,臆想。东方,是他们所理解不了的。于是也就是看似东风,不是东风了。

  双方的对抗

  不过容我荡开一笔说一句,书本的交流,不过是东西方互动中一个形式而已,而真正影响巨大的,反而是在器皿用具之上。转身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几样东西不是西方的?电视?汽车?洋房?孩子的奶粉?老婆的晚礼服?还是自己的西装革履?公司的管理?这才是西风东渐最为直心见性的东西。

  美国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前段时间出了一本书《我们是谁?》,副标题是:美国国家身份的挑战。说的是现代非欧洲裔移民的大量进入,带来了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狙击了美国的主流价值“盎格鲁-新教”文化。因此他的结论是要复兴。我们且不管这本书的观点正确与否,至少是一种警醒———这是西方文明在遭到全球化的冲击的时候的自觉。

  亨廷顿在写这本书时的感觉,我经常会在和美国人谈话的时候碰到。比如他们初遇昆曲,就会惊为天人;比如他们一旦学到了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会到处背诵。文化多样性之广博,方为世界交流的正道。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东西,在他们的本土,却经常地被弃如敝屣,斥为落后。我们又什么时候能自觉呢?

  如今全世界都以拜物为万能之教,而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也许“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谶言,未必没有其真实的一面。

  平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电视剧 明星
 一米阳光 七里香 江南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