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是张思德同志牺牲60年的纪念日,电影《张思德》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首映礼。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曾作为当年全国人民都要学习的教材来背诵,然而这个英雄人物,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却少有人知了。我们希望随着电影《张思德》的上映,学习英雄张思德的热潮又能在年轻人中重新点燃,张思德这个过去的英雄又在60年后重新焕发青春。也许像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偶像才是青年人真正需要的。
电影《张思德》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电影上映前的一次调查
电影《张思德》在延安拍摄时,遇见这样一件事。剧组的几个人在饭馆里吃饭,边吃边说选景的事,饭店老板就凑上前来问:“你们是拍电影的吗?拍什么电影呢?”剧组回答:“拍《张思德》。你知道张思德是谁吗?”“不知道。”“知道‘为人民服务’吗?”“知道、知道,你们还要啥子服务?”这件事后来在剧组里变成了笑话,可是却让人思虑:张思德牺牲60年了,还有人知道他吗?于是在电影上映之前,电影发行公司就对张思德的认知情况作了一次社会调查,共收回216份有效的问卷。得到以下结果:知道张思德这个人的占63%,不知道的占36%,知道《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占总人数78%,不知道的占22%
从这两个问题中可以看出,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知道张思德,近五分之四的被调查者知道《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文章。而在被调查的人员当中,40岁以上的人90%都知道《为人民服务》,有些人还可以顺口背上几句,而2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知道的占一半左右。
导演尹力:只要被感动就足够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拍摄这一题材,尹力导演说其实原因很简单,“今年的9月5日是张思德同志牺牲60周年纪念。同时,9月8日是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60周年纪念,所以我们就拍摄了这样一部以张思德为主人公的电影。作为影片的艺术创作者,能够拍摄这个题材的电影,让观众了解那段现在大家已然不熟悉的历史,使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使我觉得很荣幸。”
电影《张思德》所表达的,看似是一个最平凡的普通士兵的故事。但在这背后,却蕴涵着许多关于人的道德、精神信仰的东西。“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
为了不把“主旋律”影片拍摄的过于模式化,这次尹力导演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艺术手法。“由于张思德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战士,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过,这就决定了电影在故事上不太可能像情节剧那样有一条牵着观众走的重要线索。我们只有把毛泽东和张思德都放在了普通人的角度,让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就必定要求在细节上要大大地下工夫。带给观众的很多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视听刺激,而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让观众耳濡目染,传达给他们心灵上和精神上的震撼。”在影片的前大部分中,一直是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的,尹力导演也告诉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的那个年代,让观众感觉它的真实。最后,他也表示,“我不期望大家对‘主旋律’影片有什么改观,只要大家坐在影院里认真的看完影片,并且被感动就够了。”
主演吴军:拍摄锻炼了我的演技
和吴军聊天,第一感觉就是他和张思德的性格完全一样,谦和、善良、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腼腆,“也许这就是导演选我演这个角色的原因吧。”为了能够更加接近人物本身,也为了配合那个年代,吴军在开拍前每天不停地跳绳、跑圈,一个月内减了20斤。“同时我也查了很多资料了解他,在刚接拍这个戏的时候,对张思德的了解,也只是局限于毛泽东同志为一个烧炭的小战士题了‘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仅此而已。但庆幸的是,编剧是刘恒,他笔下的张思德是那么的憨厚、朴实、可爱,从他的作品中我可以轻松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使我迫不及待地想完成好这个角色。”对于导演评价吴军在这部戏里演技提高了一截,“从筹备《张思德》到完成拍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了英雄这两个字的分量。虽然我也是共产党员也是军人,但与英雄高尚的灵魂,显得很渺小。现在回想拍摄的过程,记忆最深的就是——苦。也许就是这种艰苦磨炼了我,才提高了我的演技。”
信报记者宗珊吴冬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