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代建筑风格上的断层使北京未来的城市整体形象很难和谐统一。(制图刘铮)
编者按: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展览之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9月12日将在威尼斯开幕,其中有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内的12个中国建筑项目方案将在主题展上亮相,而有意思的是,这些目前中国各地新的标志性建筑都出自国外设计师或事务所之手。昨天,国家博物馆有关人士又向本报记者证实了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中标国博改扩建工程的消息。那么“实验建
筑”的涌入会为中国带来什么呢?
从国家大剧院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奥运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到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作为一个未来国际大都市缺少现代标志性建筑的尴尬景况表面上终于有了改观。但是这只是一个短期内、理想化,带有自慰意味的“改观”,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对北京乃至中国本土建筑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城市规划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国际大师大批“中标”中国新建筑会进一步摧垮本土设计师的信心,逐渐形成一种无形的“国外垄断”。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界确实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弊病,这也许为国外建筑大师频繁“入主”北京、中国新的重大建筑项目提供了无障碍的竞争环境。北京以故宫、天坛这样的文物级建筑与人民大会堂、军博等“苏联式”建筑组成的城市面貌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与时代进步脱节,而20世纪80到90年代盛行的“大屋顶”民族与现代结合的本土设计风潮也遭遇了全面否定与批判。现在,北京甚至中国最需要以外形夸张取胜的设计方案来证明“与世界接轨”的决心。而富有想象力和视觉冲击感的建筑设计正是讲求实用的中国设计师的“弱处穴”。招标方单纯追求外形与“大师效应”的做法会让中国设计师陷入更加没有机会的恶性循环。
其次,国外大师们的前卫设计未必就全部符合中国城市规划的需要。以北京为例,“城市面貌”是由传统中轴对称的格局与大量文物建筑与苏联式建筑构成的,它与外形新奇的国外大师建筑格格不入。而按照现在国外大师在北京中标方案来预想,10年后的北京将拥有最少七八处国外大师“惊艳之笔”,整个北京将像美国科幻大片中的未来城市一样拥有不同风格的前卫建筑,却迷失了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格形象。
再次,国外大师已经把中国市场当成他们完成实验性构想的实验室。就像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所呈现的,有来自各国大师设计的12个中国项目参加展览,而这个建筑双年展与同样在水城举办的著名艺术双年展一样,突出的就是“实验性”。这些中国建筑除了国家大剧院还基本上停留在“模型”阶段,大家都清楚,从一个外表光鲜艳丽的模型到一个“百年大计”的建筑之间要经过无数资金、人力与调查考证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体的转换。而显然,中国的建筑招标方在实践可行性上的估计不足,轻易拿出大量资金来给大师们完成“实验品”,所以才有国外大师疯狂来华中标的泡沫状况,而后又有央视新址停工、鸟巢屋顶修改的事件。对于不是发达国家的我国来说,如果付出几十亿的实验代价未免太过奢侈。
本报评论员驳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