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城与文:世纪反思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10:54 新京报

  《读书》2004年第9期,这期的杂志带着读者一起回顾了北京城50年的变迁。

  《书城》2004年第9期,本期推出“现代语文教育”专题,梳理语文教育一个世纪的困惑。

  9月份的《读书》杂志和《书城》杂志分别推出专题。《读书》的话题是城市,从王军
伤痛无忧,活力无限!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薇姿新套装1元无低价 美式MP3 SOUL登陆中国
的《城记》谈到北京的旧城改造和文化保护,《书城》的话题则是语文,在现代语文教育100周年之际反思语文教育的困惑。两个话题本来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放在一起,却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对当下文化现状的忧思。

  半个世纪的追忆

  王军的《城记》出版已经将近一年,其间几乎没有任何炒作和宣传,却逐渐热卖,成为今年最畅销的社科书之一。究其原因,只能说读者对这本书的主题太感兴趣了,而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中国的召开,文化遗存的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北京的旧城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当此之际,三联书店组织了一次《城记》的座谈会,可以说意味深长。

  参加研讨会的除王军外,还包括张钦楠、杨东平、徐苹芳等人,基本上都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人士,而话题,自然也就脱不开对老北京的城市回忆。本期《读书》杂志发表了这次座谈会的讨论纪要,同时配发高桥润二郎的《北京,东京,全球城市》和钱理群为城市传记《一个人的安顺》所写的序言,一个关于城市的专题就此形成,而编者的观点也尽在不言中了。

  王军的《城记》,触及的题目是北京旧城的消失,用王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拒绝遗忘”,因为虽然事情只过去了30多年,但老北京的面貌,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能够了解,即使当年破坏旧城的过程,很多当时的人们也已不复记忆了。不过正如与会的张钦楠所说,北京的旧城破坏并没有停止在《城记》所记忆的那个年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城市还在消失和改造之中,张钦楠希望有一天能写出《城记续编》,其实更重要的,是保住现在的北京。这方面杨保军的认识显然更加到位:需要保护的不只是梁思成在地图上圈出的那些点,比这些文物价值大得多的是作为文化整体的城市。正是因为缺乏对这种文化价值的认同,老北京消失了,而同样,没有这种文化价值的新北京,还是会让人担忧的。这时候可以参照一下高桥润二郎提供的东京经验。超级大都市东京的城市改造其实到今天也还没有停止过,这个城市是真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相对而言,它的文化生活则贫乏得可怜。今日的东京正在考虑重新让居民回流,恢复城市应该有的文化活力,这时候需要反思的当然是不要成为又一个东京。

  一个世纪的努力

  1904年初,清朝政府颁布由张之洞提出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中国现代教育由此拉开序幕。第二年九月科举制度废除,学堂大兴,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也就此诞生。

  回眸一个世纪,现代语文教育走过的是一条不断探索和试错的道路,而这种探索到今天显然也还远远没有结束。一个世纪不算太长,但对于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来说,已经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本期《书城》杂志刊出“语文教育:百年回顾与当下省思”专题,回顾百年语文的“世纪之痒”。其中蔡可的《语文教育百年大事录》梳理历史,对于普通读者进入和思考这个稍显专业的话题应该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904年,语文第一次在学堂中独立设科,那时还没有“语文”这个概念,孩子们学习的是“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两个相关科目,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向,就从这两个看上去相当传统的科目而来。

  蔡可梳理了100年的14件大事,从最初的废科举到最近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和语文课程改革,基本上可以代表百年语文教育的变迁。而100年中,最值得注意的可能是两个时间一本杂志。

  1920年是国语教育兴起的年份,当时国文(古文)和国语(现代语文)的矛盾还很突出,知识分子普遍支持国语运动,但同时对国文也心怀戚戚。等到1949年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一种新的语文教育模式也就此兴起。此后关于“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一种工具的观点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直到近年,文学教育才再次归来。

  说到现代语文教育,有一本杂志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叶圣陶等人创办的《中学生》杂志。这本提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杂志在当时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后来结集出版的包括《文心》、《谈美》等名著,以叶圣陶等人的眼光,《中学生》提供的应该是一种“大语文”的阅读。可惜时代在进步,这本杂志最终失去了后继者。

  涂涂

  本周印象

  《科技新时代》:去太空旅行

  《科技新时代》2004年9月

  私人太空旅行已经成为现实,然而,目前为止,这还仅仅是超级富翁的专利。但是随着伯特·鲁坦的火箭飞机的成功又将人类太空旅游的目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今年6月,由伯特·鲁坦设计的火箭飞机“宇宙飞船1号”在完成了历史性的亚轨道飞行之后,降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哈韦沙漠上。这次飞行标志着没有政府资助的民间太空飞行拉开了帷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仅仅用1万美元,就可以坐上宇宙飞船,到宇宙间遨游一番了。除此之外,一种所谓的太空电梯也许也将帮我们实现梦想。最近,美国一名科学家提议建造“太空电梯”,直接将人及货物送上离地九万九千多公里的太空,估计十五年后可建成运作。这项计划若成功,将提供既便宜又安全的太空旅行方法。

  《上海文学》:窥视张爱玲

  《上海文学》2004年第9期

  我们总是说文如其人,太多人打量张爱玲的时候,用了她文章的底色去琢磨她———然而这底色也往往不对。这次《上海文学》刊登张爱玲写给赖雅的信,算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了,看了,不禁为之恻然。家信中涉及到张爱玲在香港写剧本的那段生活实况,张爱玲的底色不是苍凉,也不是冷眼看人生,她与赖雅的生活,也不是众人猜测的那般不美满。

  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十一年。这些年里,张爱玲从赖雅那里得到过爱,在英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过赖雅的帮助,享有过一段短暂的清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负。可以说,迥然不同的异国文化圈,过重的经济负担,是导致张爱玲再也没有佳作问世的原因。《同学少年都不贱》与极盛时期的《倾城之恋》,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小艾

  刊海远眺

  《自然》:最紧迫的问题

  《自然》2004年9月2日

  被众多知名财经杂志誉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经济学家”的杰夫瑞·萨克斯,在8月12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批评今年5月31日在丹麦首都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舆论大会,他认为这次由38位顶尖的经济学家参加的大会却做出了不大英明的决议:最优先处理的问题是使用270亿美元抗击艾滋病、饥饿则是他们列在第二位的紧迫问题,而在他看来全球气候问题才是当务之急。9月2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一位名为Lomborg的丹麦学者的回应文章,这位学者激动地说哥本哈根世界舆论大会是人类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优先顺序而做出的第一次尝试,而杰夫瑞·萨克斯却在本质的层面上对它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解,这与他的身份十分不相称,不该挑起事端而应该齐心协力一起面对严峻的挑战。

  《发现》:纪念爱因斯坦

  《发现》2004年9月5日

  也许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并不清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理论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可是专家们告诉我们仍然生活在被他改变了的世界之中。在他逝世5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探索》杂志提前一年做了一个纪念他的专辑。在这一专辑一系列的文章之中,一篇名为《一个复杂的人》的文章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本杂志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看法。作者写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该怎样定位他呢?罕见的天才,令人敬畏的圣徒,高尚的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冷漠的父亲,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不为人注意的诗人,梦想家,执着的音乐家,节俭的人,原子弹之父,忠实的朋友,喜欢卖弄风情的人?”这一专辑的其他文章则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这颗光荣而寂寞的灵魂。

  清平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电视剧 明星
 一米阳光 刘德华 刀郎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