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潘石屹:有时不看书是最好的状态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11:01 新京报

  开栏的话:

  “名人书房”是一个新开的栏目,它的意思可能是要展示名人的藏书和阅读爱好,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向读者提供一间广泛学习的纸上的书房。名人的阅读经历可能值得借鉴,但任何成功显然是不可能复制的。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如潘石屹所言:要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太依靠外在的东西。

伤痛无忧,活力无限!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薇姿新套装1元无低价 美式MP3 SOUL登陆中国

  潘石屹:风格卓异的地产商人,开发项目有万通新世界广场、现代城、建外SOHO等。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过去的十年左右倒是看了不少的书。但是最近,尤其是近一年来,看得书也越来越少。今年年初我还给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叫《少一点和多一点》,这其中就有一条是:少上网,多看书。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多看一些书,看书是种好习惯。

  那时候没有书

  小时候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书,除了上学的课本之外,也没有看过多少课外书籍。不过倒是看过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给我印象挺深的。这本书看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看,我没事的时候总是会拿出来翻一翻。我记得我爸爸告诉我,我舅舅家有本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说什么时候有空就给我把这本书带回来让我瞧瞧。当时真是好羡慕,总是在想象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呢,不过到最后还是没有看成。

  除此之外,真的就没有什么书可以阅读,那个时候书籍太匮乏,书籍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家里没有钱,连上学的课本都是要粜了粮食以后换来钱,才能买课本,当然就不会有钱去买别的书籍。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本书就是《新华字典》,9角8分钱,对于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后来出去上学了,看的书其实也是以课本为主,是一些非常专业的书。要说真的敞开了来看书,那还是过去十年中的一段时间吧。

  喜欢南怀瑾和黄仁宇

  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南怀瑾和黄仁宇的书,他们两人的书我全都看完了,也是比较喜欢的。黄仁宇写历史的笔法非常大气,他笔下的历史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会任何事情都要分一个对的错的。他写历史有非常独特的写作角度:他不会拘泥于一个画面,也不会拘泥于一个小的历史事件,他更多地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画面。我觉得他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总是从地理、降水量等一些自然环境出发来写历史,来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挺有意思。过去接触较多的是一些历史教科书,教科书上的东西都太单一,观点也过于明确和僵化。教科书总是想告诉我们鸦片战争是怎样的、清朝是怎样的等等一些非常固定的思维成果。看了黄仁宇的书就不一样了,他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历史的视线和角度。

  而南怀瑾的书是我过去十年来看得最多的,有的书还不止看过一次。与其说我是在看南怀瑾的书,不如说我是在通过南怀瑾的书看古代的一些典籍。《佛经》、《金刚经》、《论语》这些书,如果要看原著是比较枯燥的,有的也太深奥。南怀瑾的书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每次看了以后我都很受启发。生活在现代的人如果想对今天和明天有个很好的认识,就一定要看历史。我觉得只有对历史看得多远,你才会对未来看得多远,否则站在某一个转折点时,就会失去方向感。如果知道历史是如何发展来的,那么就会知道现在应该如何发展,历史犯过的错误就不要再去重蹈覆辙。从历史中会找到一些做事的规律,另外我自己觉得在历史和古代文化中我能为自己寻找到一些灵感。

  有时不看书最好

  任何书看多了以后,我都想从书中跳出来,包括我爱看的南怀瑾、黄仁宇和奥修的书。我不想自己太被这些书给局限了。有时候甚至觉得不看书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这样我的思维可以更为开阔。奥修曾经这样说过:“空的大脑,是神的工作室。”只有大脑有足够的空间给予我们思考的时候,才会有很多神奇的想法出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忙忙乱乱的生活中,又要想着工作,又要想着挣钱,还要想着上网和看书,安静不下来,那肯定就不会产生闪光的想法。

  大部分书教给知识,少数书是一面镜子

  当然,能静下来看书也是不错的,但现在急功近利的书太多了,这让人感觉太浮躁。我认为一部分书对于我来说是工具性的,是知识书。我可以从这些书里获得知识,也可以知道世界最近在发生些什么,当然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经验。我觉得90%的书都是这一类。另外的一些书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亮我的心灵,尤其是经书,比如《易经》、《道德经》、《佛经》之类的书。每次我在看这些书的时候,面对着那些文字,我总觉得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审视我的灵魂。当然,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书的理解当然会不一样,这也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

  小说只看路遥

  漫画我也看,它很轻松,突破了一维的表达方式,用多元的手法来表达观点,挺不错。至于小说,除了路遥的书,我已经几十年没看过什么东西了。路遥的书和文章我基本上都看过,包括他早期的东西。路遥的文字总是能给予我许多力量,因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努力寻求生存的权利,这让人感动。以前每当我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一看路遥的书,就会发现自己会突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看和自己工作有关的书

  我基本上不会看跟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工作上遇到困难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我需要自己安静的思考,只要没有人打扰就可以了。所以,也就不会到书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样的,我也不收藏书,其实是任何东西我都不收藏。每次看到好书的时候,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推荐给别人,连书也送出去了。

  书比电视高明

  电视我从来不看,因为它不像书一样能给予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而是把人的思维过多地固定在了影像上。而书就不一样了,文字的东西提供的只是一个媒介,通过文字我可以阅读到作者的心灵,也可以通过文字看到自己的心灵。它如同一面镜子,让我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许多东西,而且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很喜欢看的《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也许我只能看懂其中的百分之五六十,也许我所领会的意思并不是爱因斯坦想表达的意思,但是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宽广的视野,体会到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感觉电视是不能给予我们的。所以,我认为书比电视高明很多,这也是我不爱看电视的原因。

  但是,我总是觉得人不能太依靠外在的东西,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书籍。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强大的个体,能够是独立的,自由的,不受过多的局限。

  口述:潘石屹

  采访手记

  采访地点在极现代化的SOHO现代城B座18楼。从18楼处往外看,除了高楼就是街道,虽然视野看似开阔,但却跳不出纷繁复杂的都市。潘石屹公司的装修别具一格,木质的地板,宽敞的办公室中稀稀落落地摆放着一些办公桌,毫不拥挤,相当安静,这种感觉和18层楼外的喧嚣有着极大的不同。

  潘石屹犹如这间办公室一样,是个安静而不拘谨的人。谈起读书,他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看书,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独立,不要过多地依靠外在的东西。尽管他强调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书一切将变得不完整,但我却能深深地感觉到书对于他来说仅仅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对外看世界、对内看心灵的工具。他把重心绝对地放在了自我身上,是一个讲究和追求自我独立的人。于是,他说他不收藏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采写:本报记者甘丹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电视剧 明星
 一米阳光 刘德华 刀郎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