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余秋雨的又一副面孔(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9:18 新京报
余秋雨的又一副面孔(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吾师余秋雨》,哈马忻都(马小娟)著,作家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冯俊杰

  名人的光芒,不沾染都不行。余秋雨的弟子现身说法,勾画老师的细节与导师的言行,确实别有吸引力。马小娟同学企图为我们勾画老师的另外一些碎片,并且构建自己眼中的一个余秋雨:

  “他从不赞成我们仅仅是谦恭地吸纳、勤快地抄录、广泛地翻阅,在他眼里,那并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学习态势,他鼓动我们走出书斋、宿舍,行动起来到生活现场、到敦煌那样的文化现场去体验、创造。”

  “他总是一脸轻松,上课没有讲义,台子上只放着个笔记本,似乎也很少打开,坐在一张椅子上,不紧不慢地聊着。”

  可以看出,这学生的文笔很有几分导师的神韵,但这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就好像对子女特别温厚的人,对妻子可能严厉异常,立场与情感、角度的影响罢了。这些正面的、带着开辟新纪元气势的描绘,不过是在余秋雨的文化面孔上又涂一笔朱红色。

  对于这个文化的面孔,我们越来越无法看清晰。在东涂西抹的油彩里,一个女学生看老师的一笔朱红色,不仅无法掩盖周围的惨黑,反而更加凌乱。我们当然可以相信女弟子不过是把自己亲身的感受,如实记录,即使添加了自己的感觉与感情,也是有感而生发的。但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已出版的文本,佐证的,是文化人物的又一分裂。

  女弟子耳濡目染的余秋雨是真实的,与人官司不断、避讳往事又开一代文坛之风的余秋雨也是真实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在各种局部真实的细节凝聚当中,逼近最全面的真实,共同构成一个丰富又完整的中国文人。这样的为人师表者,与掀起文坛几度风雨的著名文人相互矛盾的形象,如何契合到一个人的身上?

  我们越读越困惑、越读越难揭开困惑的谜底。我们只是在阅读当中,渐渐看到,一个文化人的人性与人格,是多么复杂、又多么奇怪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关注与研究的,是这个文化形象。所有的相关事物与文字,都在不断弥补这个文化现象的空白。超越对一个文化人本身的臧否,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具备历史、哲学、文学研究的丰富元素的文化标本已经成型,并将载入文献典籍,成为中国文化史中一个使人好奇、研究意义特别齐全的篇章。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章子怡 2046
 中国式离婚 美女 刀郎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