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恋爱的犀牛》首都剧场的演出如今已接近尾声,该剧将于10月4日起转场北京师范大学,使演出总场次达到百场。去年冬天刚刚才在小剧场演完26场的“犀牛”,这次到底引起多大的犀牛效应?正在进行的观众调查给出了如下答案。从小众到大众
1000多张观众调查表表明:《恋爱的犀牛》的观众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以前“犀牛”作为小剧场话剧,每场观众最多不过几百名。演得再好,反响再大,也不过是戏剧人和它
的爱好者之间的小范围内的精神享受,而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才是戏剧获得根本发展的主要途径。此次《恋爱的犀牛》第三次公演,周五到周日每场90%以上的上座率表明,已经有更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一位中年观众在接受观众调查时说:“我今年已经48岁,但我非常喜欢这出戏,谁说只有年轻人能懂,我看了以后很感动,希望看到孟京辉导演的所有作品。”另一些观众反映,这次的犀牛长大了、成熟了。丰富的诗意浪漫和感情突奔;沉着、尖锐的人物塑造都更加成熟。孟京辉变得更为大胆平和,更加习以为常的面对观众。他的突变和平静通过熟练的舞台技术传给了每个观众。从实验到主流
其实,从小众到大众观众群的转变,对于创作者来说有得有失。因为以大众不主要诉求的作品必然要满足一些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比如通俗、娱乐、视听享受等,有时会削弱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因此,对于原有的一小部分小剧场爱好者来说,这只“犀牛”已经过时了,不再追求先锋。更有人发出“不知是孟京辉老了,还是我老了”的感慨,批评其作品削弱了原有的锋芒和力道。还有人说孟京辉本身就是先锋,何以追求他自己?小众还是大众,实验还是主流?这对于孟京辉来说的确是个问题。百场演出回归校园
调查还显示,孟京辉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大学生。因为《恋爱的犀牛》和《雷雨》一样成为校园戏剧中被搬演最多的作品。孟京辉也非常珍视这个群体,因此,“犀牛”又将重归大学校园——在北师大向《恋爱的犀牛》百场的演出冲刺。满岩
现代舞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