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制作(亚洲)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通过一个巡山队和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之间的较量,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和相互融合。不夸张地说,在诸多影人追求花哨情节和大腕明星的今天,陆川和他的《可可西里》给世人提供了中国电影的另外一种道路。
昨日,著名导演陆川带领着《可可西里》剧组主创人员来到本报举行媒体见面会,本
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陆川是作家陆天明之子。陆天明创作了《大雪无痕》等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电影《寻枪》是导演陆川的处女作,他也因为该片而拿到了诸多奖项。“陆氏”电影的独特风格也由此凸现,而作为陆氏风格的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则与《寻枪》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陆川在本报倾情讲述了《可可西里》幕后的感人故事。
真实就是我想要的
记者:看过姜文主演的《寻枪》之后再看《可可西里》,感觉这部影片不像您拍的。
陆川:其实我是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可以不夸张地说,《可可西里》帮我完成了我的“导演青春期”。我曾经当过兵,那个时候看了不少中国电影,我们曾经在台下为电影中不真实的细节而起哄。我希望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真实的影片。所以,我做导演之后希望能够拍绝对真实的东西。而《可可西里》达到了,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吃苦,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在实地拍摄,但是当我自己亲自走进可可西里之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在实地拍摄。那里的天气变化莫测,暴风雪、冰雹、沙尘暴几乎随时都会来临,那里的含氧率是沈阳的30%—40%,几乎没有办法呼吸,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拍出最真实的电影。
大腕未必有票房的照应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您的这部影片中起用的演员都是青年演员,而没有一个目前国内的一线明星,难道你不担心票房会受到影响吗?
陆川:我认为就电影本身来说,起用年轻演员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一些大腕明星虽然有媒体的照应却未必有票房的照应。其实在当时选择演员的时候,华人地区的所有一线演员都被列在了一张表上,但最终投资方做了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就是支持我起用年轻演员。现在的《2046》起用了很多大牌明星,可能也会很吸引媒体注意力,但我认为只要给《可可西里》比较长的放映档期,不会输给同档期任何一部电影。我起用年轻演员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大家更真实地感受我们的电影,看脸熟的大腕在银幕上,直觉就会告诉我们,这是在表演、在演戏,而我希望观众感受到更真切的东西。我愿意拿《可可西里》做一个范例,如果成功,我希望大家把钱多放在对好题材的挖掘上。
亲历生死挣扎完成“第一稿”
记者:听说您在拍摄之前亲自跟随可可西里巡山队员进山了?
陆川:是的,但这是有一个缘由的。在去可可西里之前,我参加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有关藏羚羊的展览会。当时我们就对每一个巡山队员进行了专访,几乎对每一个队员都进行了3—4小时的专访。然后根据访问写出了剧本。可是拿到剧本之后,我发现这不是剧本,而是好人好事的展示。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我的电影讲述的不是环保的故事,而是生存状态的故事。是在西藏的可可西里,有一群以这样方式生存的巡山队员。后来我去可可西里体验生活的感触也很多,我想这次我要做的不是带着大家一起高喊口号。我只想记录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然后和观众一起去思考,因为中国电影进步需要更多类似的电影去推动。那是2002年11月,我跟随巡山队员进山了。在进山之前,藏族同胞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又是拥抱、又是落泪,我当时十分不解,也没有想到这样做的意义。在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次生离死别。在可可西里,你随时可能被脚下的沙地吞噬,你随时可能因为走不出去而消失。在巡山的过程中,你有可能在与盗猎者的搏斗中丧生,在氧气如此稀少的可可西里,你还有可能因为一口气而丧命,因为暴风雪而冻僵。只有我亲身经历了这些真实的生命体验,我才确定了剧本的“第一稿”。在可可西里,你要经历的是生死的挣扎,在那里,生命是如此脆弱,就像一片叶子,随时会随风飘落。这是我们在繁华的都市中永远都无法体会的。我希望通过《可可西里》让大家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一切。
首席记者 孙超 本报记者 肖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