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来,各大网上书店相继挂出引人注目的广告:买《我的生活》送《我的爱情》。
仿佛是一场共谋,不论是出版商还是读者,都早已认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已经成了拧在一起的麻花,虽然克林顿在自己的新书里面已经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但在掏钱买书的读者这里,他本人的说辞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事实上,《我的生活》畅销书市基本上与克林顿到底写了什么东西无关,读者真正要消费的只是克林顿这个人。虽然在他的任期之内美国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但克林顿恐怕还算不上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不过作为为数不多的平民总统之一,克林顿的政治生涯为所谓的“美国精神”作了一个漂亮的注解,再加上异色的莱温斯基事件,关于克林顿的话题比过去几届总统加在一起还要多。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在信息消费体系中的价值根本无需寻找什么证明,当出版商开出400万美元的预付稿酬时,从生产到消费的一条龙就已经形成,克林顿自传的畅销也就不可避免。
没有多少读者真正指望从克林顿的自传里面读到多少新鲜的东西,他们真正需要的,或许只是证明自己的失望。据说在美国,克林顿的读者更多的是家庭主妇,她们想看看前任总统对绯闻的最后态度。主妇们没有太多话语权,她们对克林顿的告白有多失望我们不得而知,但另一人群对克林顿的失望则是非常显然的。
这一人群在中国,他们更多的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爱好者,希望从前总统的自传中读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他们最后失望地发现克林顿的回忆彬彬有礼,这本1000页的大书好像什么都说了,但细细读来,好像真的也没有说出多少新的东西。
在畅销书的生产-消费体系当中,克林顿的自传堪称楷模:读者想看狡辩?那就狡辩好了。可以想像,如果克林顿在他的书中对莱温斯基认罪或者道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读者会说这个家伙真没劲,然后他的书摆在书店里面一本也卖不掉。而现在读者则可以高高兴兴地骂,出版商则可以高高兴兴地数钱———皆大欢喜!
不客气地说,所有的畅销书都应该像克林顿这么写:它们有一定的写作和销售模式,符合消费者的期待,也给读者提供了失望的理由和批评的话题。《我的生活》很快将成为历史,但消费将永远继续。
本周主持涂志刚
封面制图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