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王菲评剧——“犀牛”的力量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04:22 北京娱乐信报

  对于导演孟京辉和他的FANS来说,今天将是“犀牛”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天。记得“犀牛”刚刚上演的时候,不少人“蜂拥而至”,看完后很不客气地把“犀牛”称为文化垃圾。尽管导演孟京辉极力反驳,但文化垃圾这个标签却尾随了“犀牛”整整5年。

  5年以来,犀牛的观众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开始的前卫青年,到广大的大学生,再到中年观众,“犀牛”在一片批评声中凸显着它超强的辐射能力。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 2000开始,“犀牛”一直是中国大学校园里上演频率最高的话剧作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今年8月份,首都剧场也向它敞开了怀抱,很多中年观众也成了“犀牛”的FANS。

  为什么“犀牛”总是如此“强壮”?原因很简单,在一个越发物质的社会里,“犀牛”却释放出耀眼的理想主义光辉。抽象的身体语言、大量的舞蹈和音乐语汇以及红绸营造的惊人舞台效果,都让“犀牛”在形式上超凡脱俗,观众心中的梦想、疯狂仿佛都被孟京辉参透,不可实现的理想世界就这样跃然眼前。

  更吸引人的是马路和明明那一段爱情故事。向往、追逐、失落、迷惘与疯癫,当代人对爱情的迷惑和恐惧都是如此触手可及。而以屠杀犀牛结尾的爱情,又包含着不可企及的执著,这股骇人的力量令无数观众为之热血沸腾。

  5年过去了,昔日的追随者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中坚力量,“犀牛”不会再让他们激动,却依然是他们年轻时代的印证;新一代年轻人仍然沉浸在“犀牛”的理想主义激情中;连中年人也情不自禁地为之陶醉。一部备受抨击的实验话剧,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孟京辉,还有郭涛、李乃文、杨婷……他们在厌恶与狂热的两极间缔造了一个实验话剧的神话。王菲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