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作为一个编辑,每天都会收到一些投稿。每次收到投稿,采用也就罢了,不能采用总感到有点对不起作者———说不定人家那样的辛苦就白费了。尤其是收到手写体投稿的时候,用信纸抄得整整齐齐,让人心酸。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收到一个打工青年的来稿,用圆珠笔抄写的,几张纸上,密密麻麻,字体歪歪斜斜,开头的称呼是“编辑部的叔叔阿姨”。
写的是他的一段伤心的恋爱经历,虽然不能采用,但他那几页信纸我还一直保留着。
下面我要讲的是一个投稿者的故事。他给我投了一篇批评性的稿子,指出最近出版的一本电影史中有十几页的篇幅与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电影史雷同。他很谨慎,没有用“抄袭”这样的字眼,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着指出两本书的哪些内容是基本相同的。这种批评性稿子,最怕泄私愤,但我确信他和两本书的作者都不认识,是持有公心的。他之所以注意到了这两本书的雷同,只是因为他正在准备考电影学方面的研究生。他感到很气愤:买了一本新书,但是被作者骗了。他很愤怒地写了这篇文章。
出于谨慎的考虑,我让他再对照一下两本书,看看有没有表明作者是同一人或有亲戚关系之类的问题。他于是答应再仔细对照了解一下,把稿子整理整理再给我。
第二天,我接到他的电话,意见是这个稿子还是不要登了。他问了身边的同学,问了自己要报考的专业的导师,问了亲朋好友,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不要登了。导师甚至告诫他,以后不要写此类文章,还是多写些影评之类为妥。我很理解他,因为这个事的指向太明显了,一不小心是要吃官司的,虽然官司的结果不知道,但平常老百姓谁也不愿意惹官司的麻烦。更何况几年前那个著名的说别人模仿的官司还以批评者败诉告终呢。我只好尊重作者的意见,不发这个稿子了。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无非是演了好几千年的热血青年变得“成熟”的故事,无非是鲁迅讲述的“傻子”变“聪明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作者,丝毫没有值得责怪的地方。利益主导的社会,谁都要考虑利益,不能苛求任何人大公无私。
只是这个事像美女露在墙角的衣角让我揣想更多,想到“学术界”、“娱乐圈”、“潜规则”这类字眼。“界”、“圈”这些字用得真准啊,真的就是个“界”、“圈”。专业的人,圈子里的人,要抱成一团,合伙儿骗非专业的、界外、圈外的人,大家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没有“公心”了,“天下为公”于是成了越来越遥远的理想境界。
这个事让我多少有点替老百姓难受。他们接受的信息可能都是经过了利益考虑筛选之后的信息,他们生活在一个被利益蒙蔽的世界,只会被牵着鼻子走。可见在此时代,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明晰的辨析力有多重要。页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