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十年前离世的苏联作家,其魅力正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全球升温。2004年,名为“巴别尔之谜”的第一届国际巴别尔研讨会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中国的出版界又隆重推出了一本伊萨克·巴别尔的代表作《骑兵军》。与国内以前推出的译本不同,该书是在翻译家戴骢先生以前的译本基础上,又参考其他英译本反复斟酌、修改与加工而成,书中还特意配了100余幅关于骑兵军、苏波战争以及作者及其作品不同版本的历史图片,许多是第一次面世。记者也从巴别尔学术研讨会获悉,根据《骑兵军》改编的中国版同名电影,日前也正由
西安电影制片厂运作投拍。
巴别尔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他1894年出生于摩尔德万卡,1920年以战地记者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完整地经历了苏波战争。他的代表作《骑兵军》,就是这场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的真实再现,同时也成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集。
但是在苏联国内,巴别尔的《骑兵军》严酷的真实性给他带来的却是一片批评,最激烈的声音首先来自布琼尼,这中间虽然不乏高尔基这样的权威人士替他辩护,但他后来还是难逃苏联肃反扩大化的迫害,于1940年离开人世。其作品也从1936年到1957年从苏联彻底消失。但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作家成为不折不扣的巴别尔迷,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自己的钦仰之情。海明威认为他写得比自己更凝练,博尔赫斯则说他的作品比自己更有诗意。在1964年莫斯科巴别尔诞辰70周年纪念会上,作家爱伦堡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个国家、有哪一位作家感受不到巴别尔真诚和人性的力量、不热爱他。假如有这样的人,他们只能是我们恶毒的敌人。”2002年巴别尔全集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引得各国的作家自发地写书评,“那种感觉就像写情书一样。”编者王天兵说。2002到2003年,《骑兵军》竟连续两年成为美国的畅销书。
巴别尔魅力何在,引得众多一流作家竞折腰?据编者王天兵介绍,巴别尔经历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战争,他一生都在写短篇,其短篇却有长篇的魂魄,相当于30部长篇的压缩。他还是与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同步运用蒙太奇手法的小说家。巴别尔自己是犹太血统,他笔下的苏波战争,不仅还原了战争的真实,同时还表现出对波兰人民的同情,呈现出巨大的悲悯,也因此,他的作品1961年在波兰出版,一天就卖了两万册。“巴别尔作品的真实性已经到了让译者困难的程度,”翻译家戴骢先生介绍,“连那些部队的番号都是真的,历史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翻译准确。”
相对于国外作家对巴别尔的熟悉程度,中国的许多学者专家表示,知道巴别尔,大都来自对爱伦堡《人·岁月·生活》的阅读。书评家止庵评价,“巴别尔既是骑兵中的一员,又是文化人,双重的身份让他的作品充满张力,这是别人难以企及的,换句话说,‘你不是巴别尔,所以写不出骑兵军。’”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