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俐
在北京四合院,丝竹声声,笑语盈盈,一度销声匿迹的堂会又唱起来啦。民俗学家常人春先生,不仅研究民俗,还身体力行地倡导民俗文化,在自己71岁寿辰时,用唱堂会展现了老北京民俗寿庆仪式的一道“大餐”。传统的曲艺表演在堂会上大显身手,梅花大鼓、单弦、双簧、相声,把祝寿的气氛托举得欢快热闹。
何为堂会?俗了说,就是花钱把戏曲、曲艺演员请到家里来,在堂屋或院里摆个戏桌搭上戏台表演。早年北京城,凡是富裕人家,请得起戏班伶人的,逢生子、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总免不了破费一二开办堂会。堂会中,戏迷、票友都可粉墨登场,与知名的演员合作,此乃演员、观众的互动。
不错,往日堂会携手富贵,但今日堂会不再攀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正是如何让堂会这一传统表演形式为现代城市服务,如何使堂会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扮演喜庆角色,如何叫堂会以不太昂贵的成本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因为我们的许多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说唱团、杂技团、木偶剧团,每年的演出并不是太多,而百姓的婚礼、寿宴、高考题名、喜得贵子、结婚纪念日等欢喜日子又不少,可说客源充足。
堂会,既是一个潜在的演出市场,又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旅游项目,更是一个普及文化、传播文化的方式。试想,如果在享誉多时的北京胡同游中,加上一个“到居民家中看堂会”,那远道而来的老外们将会是多么的兴奋!而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艺术也通过堂会,通过家庭亲情融融的聚会得以呈献。送戏上门,将为戏曲表演本身打开一扇门,也为戏曲演员们增添了一方淘金天地,或许还是振兴古典戏曲的一捧旺柴,只是演员们收到红包别忘了缴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