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可可西里》:向死亡抗争的集体仪式(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9:3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磊磊
《可可西里》:向死亡抗争的集体仪式(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可可西里》剧照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这是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它广袤浩瀚,神秘莫测。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它奇异神秘的文化形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它独一无二的自然形貌,为电影提供了最奇异的视觉景观。但是,所有的摄制人员与影片中的巡山队员都非常明白,进入可可西里意味着什么。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盗猎者罪恶的枪弹,而且还包括稀薄的空气,险恶的流沙和肆虐的风雪,这些都可能随时随地吞噬人的生命。

  《可可西里》剧组的全体成员在5个月内曾经转场于青海的玉树、格尔木、五道梁、冷湖之间,穿越了大半个青海高原。这些地区许多都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据媒体报道,因为天气恶劣多变,气候异常,剧组大多演职人员,包括导演陆川在内,高原反应强烈,头痛、头晕呕吐、缺氧、感冒发烧,晚上缺氧睡不着觉,甚至有的人出现肺部感染、心脏病等疾病。由于影片几乎全部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实地拍摄,在那里,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不要说在狂风里像追捕盗猎者一样疾速地奔跑,就是维系一个人的健康生命,都非同寻常。为此,拍摄这部影片本身就成为一种向死亡抗争的文化仪式。当电影在一种商业化的运作逻辑支配下力图把每秒24格都变成“暴力影像”、“性爱影像”或是“嬉笑影像”的时候,《可可西里》却以生命为代价拍摄出每秒24格的“生死影像”。从传统意义上讲,《可可西里》是一部真正的理想主义的电影。只是作者表现理想的方式,并不是编织一个虚幻的理想主义者信仰的胜利,而是通过见证死亡,来为理想主义者请命。从现代意义上讲,《可可西里》是一个用影像书写的文化寓言。它的主旨是:不让天下的理想主义者死得像日泰那样地无助,像刘栋那样地孤独。

  所有参与《可可西里》拍摄的人都是在用生命“书写”电影的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电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弗拉哈迪、在维尔托夫身上都曾闪现过,也同样在成龙、在冯小宁身上闪现过!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他们把电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但是,如今世界的电影片场毕竟不是战争年代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动相互拼杀的战场;特别是当电影的本色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金钱的本色”、“娱乐的本色”的时候,凭借电影中的艺术精神是否还能够承受得起人最宝贵的生命?当电影这座制造“白日梦幻的工厂”正在越来越远离现实的时候,依靠电影中的理想主义是否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同?《可可西里》的问世,使我们的这些疑惑在浩瀚的青藏高原上空烟消云散。

  首先是影片编剧、导演陆川心境的改变,他决定了作品的改变。在影片创作期间,陆川曾经惊悉一位同学溘然长逝的噩耗。他曾说:“从此,每到黑夜来临,对于死亡的恐惧便开始折磨睡眠。我突然有一种末日感,惶恐不可终日,别是我最后一部电影。”作者的这种意绪不可能不对影片的创作产生影响,影片的执行导演赵祥说。陆川在拍戏的过程中至少3次说起如果自己不能活着把电影拍完,让赵祥一定要坚持把电影拍下去。在中国也只有在可可西里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拍电影,电影片场才会成为前赴后继的疆场。后来到剧组探班的哥伦比亚公司的葛路明因车祸不幸去世,更在无形中强化了影片原在的悲壮气氛。陆川在回顾当初的拍摄经历时说:“在青海住的玉树宾馆,窗口面对是一片青山,山顶上全是寺院。那里每天都有天葬。头顶上山鹰在那里旋转、嘶鸣。死亡的恐惧与生命的轮回在那种环境中感到特别强烈。”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中,《可可西里》从原来文学剧本中贯穿的一个“求生”(勇士缉凶)的主题,变成了现在电影中贯穿的一个“赴死”(英雄命名)的主题。

  中国西部贫瘠广袤的旷野,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荒原,除了出品世界珍稀动物藏羚羊之外,自2003年以后,还出品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这就是电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0月26日 第八版)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