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中文、法文和英文,哪种语言最能准确表达您的思想?”这是记者昨天问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最后一个问题。“每种语言都很差,我宁可用音乐说话。”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但也显露出他音乐家的本色。马友友昨天下午三时刚刚到北京,即与北京的媒体见面。所有记者问的中文问题,他都试图找到一个准确的表达,有时还要用上英文,但也常常令听者理解起来有些费劲。当然,这与他的回答内容也有关系,哲学意味贯穿着他的讲话。
关于马友友的音乐不用多说,喜欢他的听众都可以说出一箩筐。但在短短的不到一个小时的见面会里,他给人的印象就像他的音乐一样极具亲和力。礼貌———很少有像他这样大牌的音乐家进来时与在场的记者不停点头打招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认识其中某一位。当主办者不断叫停试图采访的记者时,他却非常合作地对着伸过来的话筒和抛过来的问题,认真回答。哲学———马友友是一个兴趣广泛的音乐家,他在古典音乐之外还热衷于南美音乐以及爵士乐等多元体裁音乐的研究,还搞过丝绸之路艺术工程,对人文学、建筑设计和园林也有所涉足。“与不同的内容沟通,会带来灵感,并吸收到音乐中。”幽默———他称北京国际音乐节音乐总监余隆为大师,余隆谦虚道:“怎敢称大师。”
马友友索性顺着说,“那就是大师傅。”大师傅就一直叫到了结束。马友友今晚将在保利剧院举办他的独奏音乐会,而门票早在音乐节开幕前十几天就已经全部售罄。本报记者徐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