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卢新华 细数“伤痕”往事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09:40 每日新报

  宇浩

  26年前,24岁的卢新华以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啼哭———《伤痕》而震动文坛,一举成名后的这二十多年来,他离乡去国,沉寂无讯,除了那些星星点点关于他在美国蹬三轮当车夫、在赌城当职发牌等“斯文扫地”的传闻。日前,携带新作《紫禁女》重出江湖的卢新华来到津门,与高校学子和读者畅谈自己“功夫在诗外”的文学人生。

  1978年8月1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一新生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掀起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作为“伤痕文学”代表性作品的《伤痕》以及作家卢新华,已然是新时期文学史上无法避开的名词。只是,注脚这些众所周知的名词的,是更多鲜为人知的“伤痕”细节。

  发表之前《伤痕》波折多

  “《伤痕》写完后,我曾请个别老师和同学提过意见,但反应并不热烈。大家都认为小说虽然感人,但绝对不可能发表的。我只得失望地将手稿锁到了抽屉里去。后来班里出墙报,我交了《伤痕》,结果被处理成头条贴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四号楼的墙壁上。”卢新华介绍说,当年的同班同学、如今的著名学者陈思和看后还写了篇评论,因为《伤痕》在复旦校园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惊动了《文汇报》的编辑。但是稿子被拿去后,先是广泛征询意见,然后又几经删改,“其中有些改动,现在你们看来可能会觉得可笑。比如,原稿开头写‘除夕的夜里,车窗外是墨一般漆黑的夜’,但是编辑让改成‘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原稿文中写‘一路上,他俩侃侃而谈’,编辑让改为‘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

  折腾了三个多月,让“全国人民感动的眼泪流成一条河”的《伤痕》终于见报了。就是这篇《伤痕》让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而之前,以为在《文汇报》发表无望的卢新华还曾向《人民文学》投稿,但很快便收到了退稿信。

  毕业后,一夜成名的卢新华在《文汇报》文艺部做了四年记者,但是“害怕写命题作文”的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新闻而是在创作”,于是辞职。之后曾“下海”遨游,无奈失意,1986年自费留学美国。

  蹬车发牌功夫在诗外

  由于经济原因,初到美国的卢新华“走路看到地上有张纸也会捡起来”,不是为了环保卫生,因为穷疯了,“希望会是一张百万英镑”。不过,窘迫的生活同时馈赠给卢新华的是丰富的体验。以蹬三轮车、在赌场发牌、炒股票等为谋生手段,卢新华取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学位。

  如今衣食无忧专职写作的卢新华,说起蹬车的往事,尽管语气轻松而调侃,却不能抹杀当时艰辛和难堪的存在。“说一点想法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但我的压力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总有人在传着:看看,卢新华怎么混的,从一个作家变成骆驼祥子了……不过,说起感受,我觉得自己所选择的自己就能承受,我在美国不成功也不失败,但是我赚了,赚的是人生经历!”

  “我做过许多事,但除了文学之外,我还没有遇到过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从内心里把它当成事业来对待的东西。我确实经历了比较坎坷的人生道路,但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文学。”坚信功夫在诗外的卢新华确实始终未曾远离文学,即使在洛杉矶的大赌场做发牌员,目睹赌桌上的人生百态和人性弱点的卢新华,手边不离的除了扑克,还有《道德经》、《易经》等书以及自始至终都在心中的文学梦想。依托发牌员的高薪,卢新华不仅养家糊口,更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以商养文”的梦想———他终于能够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静下心来完成呕心沥血之作《紫禁女》。

  “我需要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以及灵魂中最本真的东西,只有这种写作,才能让我感到持久。”谈及以后的文学创作,卢新华表示,自己会继续在人生万里路上摸爬滚打,只要时机成熟,曾为自己带来丰富生活体验和丰裕物质收入的赌场,将被卢新华写进下部小说。

  男欢女爱新作寓意深

  关于曾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伤痕》,卢新华并不想多谈:“一个五十岁的人总把自己二十几岁取得的成绩挂在嘴边,这只能说明他虚度光阴。更何况,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伤痕》显得很稚嫩,有那个时代文学创作共同的标签———文以载道,甚至是理念先行导致文学价值降低,这也是我创作《紫禁女》时努力希望超越和克服的。”

  也许是经历的缘故,或者是年纪的原因,卢新华觉得自己心中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越来越强烈,“在《紫禁女》中,我试图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照和反思中国。仅就反思的范围而言,《伤痕》的着眼点在‘文革’那段非常时期,《紫禁女》则重在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索。如果把前者看成是滴着血的伤痕,那么后者则是结了痂的烙印。”

  和卢新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在评价《紫禁女》时中肯地说道:“小说在显形故事层面上,叙述的是一个含有世俗气息的好看故事,熔生命奥秘、男欢女爱、异国情调、情色伦理等于一炉,可以当做一部畅销的时尚小说来读;而在隐形结构里,它却沉重地表达了一个打破先天封闭限制、走向自由开放的生命体所遭遇的无与伦比的痛苦历程。而这个生命体,同样是多义的,可以象征一段我们都熟悉的现代历史,也可以象征民族从闭关锁国到走向开放的艰难历程。”

  本来,《紫禁女》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依靠女主人公与三位男性之间的性爱关系来推动的,这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拿情色当噱头。不过,卢新华表示,自己的笔下笼罩了一层悲愤之气,由此淡化了本来可能会产生的猥亵之感,自然与时下流行的“身体写作”泾渭分明。

  新报记者宇浩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