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戴新伟
按照某种后来的说法,吉本芭娜娜,或者吉本香蕉,或者日本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的次女,早在三四岁时就立志要以笔杆子扬名立万。
有理想的岁月开始得不可谓不早。不过八卦消息,还是下面的靠谱:一是芭娜娜的姐
姐宵子画漫画成名,没法超越,二是高中时代曾经极度自闭,有过一段“病人”的心路历程,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太宰治和斯蒂芬·金———是否由此走出灰暗青春不得而知,但多少影响了那条以小说《厨房》开启的吉本芭娜娜之路。
家庭的破碎:亲人死亡、离异、乱伦;个人的分裂:灵异事件、变性、同性恋,归结到吉本芭娜娜所说的“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上。当我读到《甘露》里弟弟的灵魂来到塞班岛,真是有点忍无可忍。这个一再重复的通灵场景基本上抵消了我见到这本书时的激动。主人翁头部受伤丧失记忆,家庭残缺,和之前在网上读《哀愁的预感》、《蜥蜴》一样,总是有人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除了买到《甘露》是一种惊喜(上海译文正在出吉本芭娜娜的文集,这大概是她在中国最大规模地出书),读这部小说并没有太大的惊喜,这是一部不折不扣十全十美的“吉本芭娜娜制造”,对读惯她小说的人讲,惟独惊喜欠奉。
塞林格和科埃略多少都在精神危机里折腾,未尝没有主题先行的嫌疑。病不是不存在的,我最近连去几次医院,对这句话有最深切的体会,而且你不能幻想有多美好的病症多美好的病人。
惟一一次是看到一个胖胖的矮个子老太太,一个高大她一倍的年轻人像牵小女孩一般带她去病室,又尊严又谦卑。我当时正在看新买的《厨房》,吉本芭娜娜的《厨房》非常像那个老太太,有股感人的力量。吉本芭娜娜写这部小说时23岁,天地清明,笔下简直有描摹万物的冲动,天真又喜悦。比如———“我伫立在午后洒满阳光的烹调室里一动不动,心里放声大笑起来。”爱情———“远方他那平静的话语,穿过电缆,跑过黑夜传来。我闭上眼睛,倾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听起来像寂寞的波涛声。”人死后之屋———“房间里悄无声息,寂静得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一秒一秒地逝去。它酝酿了一种静止的氛围,叫我为只有自己一人活着并且在活动感到歉疚。”哀伤困惑,都纯粹、透明、真诚,小说没什么技巧,也不讲结构。厨房这种平常地方,因为有喜欢劲(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也是喜欢的),所以才娓娓道来,无所顾忌。
我没有看过森田芳光导演、川原亚矢子主演的《厨房的秘密》,但严浩导演的《我爱厨房》,和小说一样棒,陈小春、富田靖子都是刮刮叫的演技,配角莫文蔚亦然。等到罗家英出场,小说中没有的那种人生悲哀一下子看清楚了。
吉本芭娜娜凭《厨房》获1987年日本海燕新人文学奖,1988年获泉镜花文学奖,1990年代起作品畅销,广为译介,三四岁时的梦想成为事实。我,一个读者,不大喜欢《甘露》、《哀愁的预感》、《蜥蜴》等小说,不喜欢《鸫》———包括市川准拍成的同名电影。一想到“看完《甘露》或者其他小说,觉得吉本芭娜娜又救治了一个人”,感觉真是糟透了,我相信作者知道了,也会觉得糟糕透了吧。但是对于《厨房》的喜爱是无可比拟的,它是我读过的最美妙的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值得不断重读的好小说。我一直固执认为,有些人的一本书,或者广受赞誉的那一本,也许是此人一生中惟一的一本书。这绝非势利的说法,也绝非针对吉本芭娜娜。
顺便说一句,我第一次读《厨房》是在几年前的《世界文学》上,主人翁美影有句话说,“我铺好被子,像漫画里的莱纳斯那样,紧紧裹着毛毯睡下。”我记得对“莱纳斯”的注释说,这是日本漫画里的人物。作为从小喜欢“花生”的人,我知道介绍错了,查尔斯·舒尔茨还说过,是莱纳斯创造了“安全毯”SecretBlanket这个词。那时候译者和粉丝都稀少又不专业,我和一个吉本粉丝通街搜罗,总是村上春树多于吉本芭娜娜。“私小说”如果多加译介,其实执著于“人生治疗”,写得也不错的,远远不止吉本芭娜娜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