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图:《十面埋伏》后张艺谋何去何从?
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令人一再失望?为什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位却不能代表中国电影冲上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平台?昨天,作为中国文化精英的代表,17位学者、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会聚中国艺术研究院,针对“张艺谋和中国电影”展开讨论,而作为受邀一员,张艺谋并未露面。
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显然非常专业且具有认知价值:“缺少心灵感应,感受不到正大悲壮的史诗剧和无法反映滚滚红尘中人民疾苦的战栗之处”,但是联想到张艺谋“别人越嘲笑,票房胜利就越大”的抗打击能力,人们恐怕会怀疑这样的埋伏和炮轰对张艺谋能够有多大的触动。
学者张颐武:希望张艺谋少点贼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将张艺谋电影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向化时期,“这时候他通过在世界主流电影节获奖开拓出一个小型而稳定的国际艺术片市场”。第二阶段是内向化时期,这是他“在外向型发生困难时针对国内市场拍出了一系列小品式的电影,在1999年他用拒绝参加戛纳电影节来抵抗国外市场”。第三阶段则是“内外通吃的全球化时期”,此时的张艺谋俨然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正是因为张的片子成为全球性的事务,尽管国内媒体对《十面埋伏》的大批判铺天盖地,最终还是化作滚滚财源,这种商业上的成功和跨国资本在中国‘挺进’的情形极为相似。”
张颐武最后用调侃式的比喻加以总结:“在古玩界,有人造的赝品比真品还要精美,但是因为它身上透着一股‘贼光’,这种‘贼光’里仿佛放射着欲望和贪婪,所以总是被人一眼看穿,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里就闪着这种‘贼光’。”
作家北野:我们民族现在的心态很坏
对张艺谋的“贼光”,作家北野进一步诊断为“中国人以及目前知识界的道德和良知之病”。
他痛心地说:“我认为包括张先生说的国际化、贼光,所有的一切都说明非常简单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民族有非常坏的心态,完全臣服在金钱和权力的脚下。张艺谋的‘成功’恰恰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他能够把悲惨的爱情故事拍得哄堂大笑,这就是本事。当一个艺术失去了灵魂,追求的只是金钱、利益的时候,他就去不掉那个‘贼光’。”
作家梁晓声:应该允许导演拍烂片
作家梁晓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张艺谋的“堕落”:“世界上很多作家都写过不好的小说,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非常优秀的导演拍出了不那么受人喜欢的电影,如此而已。恰恰我们应该对这样的现象抱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们希望张艺谋以后能够调整自己。”
他还呼吁,与其在张艺谋身上花几千万的宣传费,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新人导演身上,只有靠他们才能创造中国电影更多元化。
评论家罗艺军:对张艺谋的批评太苛刻
在众多专家中,只有一位为张艺谋辩护,评论家罗艺军认为对张艺谋的一些批评过于苛刻。
他说:“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电影环境越来越八卦,所以只是批评电影艺术家本身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当前尖锐的主题,而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电影生态。因为电影在所有艺术里面,最离不开社会,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电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这种严峻性,首先它需要钱。张艺谋这两部影片尽管有很多毛病,但为什么能够在票房取得成就?我认为他的电影里面更多地发掘了中国文化资源、中国的美学资源。”(田小满)作者:田小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