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缺席照批VS批啥驳啥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2:19 新闻晚报

  前日在京举行的由《艺术评论》杂志社发起的“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开得多少有几分尴尬,虽然名作家名学者济济一堂,热烈讨论,但作为主要讨论对象的张艺谋导演和制片人张伟平却在事先受邀的情况下双双缺席,张伟平更于昨日对专家们的“诊断报告”直接给予反驳。面对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场面和张伟平的激烈反应,主办方却表现得十分从容,昨日《艺术评论》主编田青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尽力了。”田青告诉记者,举办这场研讨会本意并不只是要帮助张艺谋个人,而是出于大家对中国
电影的关爱。“我们只是凭自己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做事,他们不来或不接受是他们的事,我们不好说什么。一个人对待批评的态度可以有他自己的选择。”

  据北京媒体同行介绍,此次研讨会内容总体来看比较客观,与会者大多数对张艺谋的前几部影片持肯定态度,同时强调了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而对张艺谋的批评则集中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两部影片上,虽然票房大卖,但在精神层面上显然缺乏深度。

  张艺谋的老搭档张伟平一如既往地力挺老谋子,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次研讨会颇为不屑,他再次表明了“票房成功压倒一切”的观点。

  而田青主编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认为每个人对批评都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因此对张艺谋还是要“往前看”,“中国电影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我们希望他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研讨会“诊断”张伟平反驳

  诊断1:过于形式化,缺少心灵感受、缺少人文关怀、缺乏想像力。

  反驳:张导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英雄》是一部很强调形式的电影,他做的是一次尝试,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从《红高粱》开始,《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他在国际上获那么多奖,如果真像这些专家所说,岂不大家都是傻子了?

  诊断2:追逐名利,艺术失去灵魂。

  反驳:对于张艺谋和中国电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观众,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专家们。张导以前拍过那么多艺术片,那些片子的拍摄条件未必很好,但张导从来都只冲艺术去努力,现在他开始尝试拍一下商业片就说追逐名利了,有点不符合事实。

  诊断3:崇洋媚外,讨好西方观众。

  反驳:这个论调自张艺谋拍片以来说了十几年了,怎么还在说?现在拍《英雄》和《十面埋伏》,国内票房4个亿,他们为何不说他讨好国内观众呢?像他这样创出如此高票房的导演,我可以说中国这20年都没有。

  诊断4:他的电影不是艺术珍品是赝品。

  反驳:他们没有这个发言权!他们没拍过一部成功的电影。我只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诊断5:历史观陈旧,有文化恋尸癖。

  反驳:又是老调重弹,我们不屑一顾。

  诊断6:提高电影发行门槛不利国产电影发展。

  反驳:两部影片的宣传发行方式只是为了激活低迷的电影市场,这样的商业操作是否成功,要市场来检验,那些专家根本不懂什么发行!

  回“谋”二十年

  1984年摄影《一个和八个》

  1984年摄影《黄土地》

  1984年摄影《大阅兵》

  1986年摄影/主演《老井》

  1986年导演《红高粱》

  1988年导演《代号美洲豹》

  1989年主演《古今大战秦俑情》

  1990年导演《菊豆》

  1991年导演《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年导演《秋菊打官司》

  1993年导演《活着》

  1995年导演《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7年导演《有话好好说》

  1998年导演《一个都不能少》

  1999年导演《我的父亲母亲》

  2001年导演《幸福时光》

  2002年导演《英雄》

  2004年导演《十面埋伏》 作者:晚报记者蔡颖报道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