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2000年11月,四川峨眉电影公司所属的成都市11家电影院将长期居高不下的电影票价全部下调至5元一张。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刮起“5元票价风暴”。但三个月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5元票价活动被迫熄火。4年后的2004年11月,由峨眉电影公司改建成的峨眉电影院线再次出击,再度“砍低”电影票价:只要花上50元办张会员卡,以后每部影片只要价10元。此次降价,是为普通观众考虑还是炒作?区域降价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成熟是起着推动作用,还是违反了整个电影市场的运作规律?中国电影票价既然人人喊高,
为什么降不下来?
现状票价居高不下,市场主力观众流失
在美国,娱乐业是其第二大产业。从属于娱乐业的电影虽然诞生于西方优雅的咖啡馆内,但票价一直不高。美国电影院一开始称作镍币影剧院,就是因为5毛钱一场的电影十分便宜,故而令这门艺术迅速得到推广。时至今日,美国还有大量的普通电影院存在,一般一部电影票价仅为1到2美元,而豪华电影院的票价也不过5美元一部。和美国人的平均月收入3000美元比,一张电影票仅仅为工资的1/600。在韩国,一张电影票6000韩元,仅占到韩国人月平均收入300万韩元中的1/5000。就连印度的电影票也只占每人月平均收入的1/8000。由此看来,电影在其他国家是绝对的群众艺术。
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看一场电影只需要1毛,每个月看上5部电影,对于一个小职员来说完全不成问题。直到1989年,电影票也仅需0.25元一张,虽然当时中国人均工资只有300元,电影票价与收入之比也仅为1∶1200。但是近十几年以来,中国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平均达到1500元一个月,但电影票的价格涨幅更加惊人,30元一张的电影票比比皆是,在北京、上海一些顶级影院,电影票价更是高达120元。电影票价与收入之比已经成了1∶50,票价之高已经非普通人能承受。看电影成了奢侈消费。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对电影市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人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高,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观众占近30%。换句话说,囊中并不宽裕的群众恰恰是最有看电影愿望的。现在,他们面临着被高票价挡在影院门外,中国电影市场也面临着主力观众群流失的窘境。
调查电影票价是这样构成的
电影票价越定越高,电影市场却在逐年萎缩。一张电影票的利润究竟有多少?观众的30元究竟有几成是付给电影本身的?
以南京一张电影票30元为例。其中有5%,即1.5元为电影专项资金收入。剩下27.5元中,50%,即13.75元为片商分账所有;还有50%则交由影院和院线分配。
片商所得的13.75元中,80%,即11元是版权费用,这一费用显然偏高,偏高的原因,据北京保利博纳发行公司于东分析,是我国银幕太少,每块银幕分摊费用自然高过美国等国家的影院;另外还有20%,即剩下的2.75元为各个发行方的发行费用,如果发行渠道更畅通,这个数字完全可以控制在1元以下。
而院线和影院所得的13.75元中,院线占有10%,即1.375元。剩下12.375元中,有6元是营业所得税必须要交(这是随票价浮动的数字),影院拿到了6.375元。对于一个每天要放映12小时的电影院来说,6.375中,有5元是机器磨损费、水费电费、人工费(可通过管理的提高降低此成本),最后,电影院的纯利润是1.375元。
结论
由上可以看出,电影票价下降空间非常巨大。按照电影业内人士分析,如果电影院建设加快,版权费用迅速摊薄、放映设备更新及时令折旧费降低、发行渠道畅通,将所有和电影无关的运作减至最低,那豪华影院票价20元,普通影院票价10元是完全做得到的。
电影票回归低价,看电影的人才会多,电影市场的基础才会稳中求涨。要做到这一点,降价是必走之路。峨眉电影院线此番降价之波,时机是否成熟,能否波及全国电影市场,还有待市场检验和证明。金陵晚报记者章杰
(编辑 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