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在将近24公里、分为12段的现存南京明城墙上,清凉门一带的明城墙最为特别。因为这段城墙依山而建,形成奇异的“鬼脸照镜”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昨天,南京著名地质学家项长兴研究员告诉金陵晚报记者,这段城墙上还有更惊人的发现,7块古碑镶在城墙里,形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城墙里镶刻7块碑
昨天上午,记者在项长兴的指引下,在清凉门朝东南方向直到红土山的350多米明城墙上,发现了这7块石碑。7块碑几乎一模一样,每块碑高0.64米、宽0.32米,下端距地面1.4-2米不等。7块长方形石碑中有几块已经漫漶不清,仅能看出石碑上部有檐,上端是云朵纹样,下方则是莲花。不过,有两三块碑上字迹清晰,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楷书大字,没有任何年代落款。除了一块石碑是镶嵌在山体里,其它石碑则是嵌在墙体中的。
记者注意到,这7块石碑呈规则排列,有几块之间相隔距离均在20米左右。另外,在石碑的水平墙面上,还有若干凹穴,项长兴说,很明显,这些凹穴中本来也是用来嵌碑的,但这些碑现在已经不知所终。
项长兴对记者说:“这些神龛一样的石碑是我在今年8月8日在这儿作地质考察时发现的,当时在一古碑的下方的墙体上,还发现了一只宋代残碗。回去之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没有找到任何明城墙上嵌碑的记载。”
和清凉寺有关?
这些碑到底是什么用途,记者昨天为此采访了江苏省社科院文物专家季士家研究员。季士家前几天刚去现场勘察过,他告诉记者,从现场看,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7块碑很可能是建城时就嵌进去的。季士家说,长达24公里的明城墙只有几处碑文,分布在挹江门、太平门几处,是清代太平天国以后重修明城墙的记事碑和区分东西南北的界碑,至于这些碑是做什么用的,季士家现在还不能判断。
不过,季士家告诉记者,当年这一带寺庙众多,香火缭绕,著名的清凉寺就在旁边。不过,清凉寺和这些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碑是什么关系,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存在两种可能性
记者昨天为此还采访了南京著名明城墙研究权威杨国庆。杨国庆研究这个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去年我就在现场看过,这些碑在任何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周围的一些拆迁户告诉我,这样的石碑早些年有十七八块之多,到现在只剩下7块了!”
杨国庆说,这些碑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大致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当时建城时就嵌上去的。从石碑上附着的灰浆看,其年代非常久远,可能是建城时就有的。如果是那样,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因为城墙里嵌有宗教含义的石碑,这在现存中国城墙里还是个孤例。杨国庆说,为什么朱元璋当时造明城墙时,要搞十几个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相信会引起学界的浓厚兴趣。
另一种可能则是城建好后,由附近的寺庙嵌上去的。杨国庆说,根据朱亻契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一张照片和附近居民的讲述,他发现这段城墙附近曾经有一座大寺庙。杨国庆说,这座庙可能紧贴着城墙建立,城墙就成了寺庙的后院院墙。寺中僧侣可能就地把“南无阿弥陀佛”碑嵌入城墙,供人烧香跪拜。杨国庆说,最南端的3块石碑现在依然留有明显的香烛熏烤后的黑色印记。
杨国庆最后说,两种可能性,到底哪个是真正谜底,还需要专家进行缜密的研究。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编辑 晨光)